跳至内容
惯子如杀子,溺爱出逆子。
这句话带来的恐慌,曾经贯穿一代人,很多家长将它放大极端化而将它作为自己育儿的座右铭,因它剥夺了孩子被爱的权利,毁掉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王姐每次到街上看到别人的孩子与父母亲密时就会站着,然后看很久后长长叹一口气,王姐的女儿12岁,品学兼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就是性格特别孤僻,而且讨厌与人肢体接触,有一次过马路,王姐想牵女儿的手,女儿就像触了电一样就甩开了她,从那次起,王姐开始观察,同龄的女孩子都喜欢结伴而行,牵手,勾肩,而她的女儿却总是独行,王姐夫妇询问原因,女儿却拒绝与他们沟通,最后不得已只能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与女儿聊了几次后,初步得出结论,是女儿长期生活在思想紧张,神经焦虑的精神状态中,长期以往就诱发了肢体接触恐惧症。
而罪魁祸首就是父母的严格,王姐对女儿从未惯过一次,一岁就开始自己吃饭,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上幼儿园时就开始自己洗小衣服,和小朋友发生冲突自己解决,每当女儿撒娇或者求助时,王姐都将女儿推回战场:“不惯你这臭毛病。”
女儿8岁时,有一次哭着跑回家和她说:妈妈去帮我打小何。王姐不仅没有问原因,还一脸嫌弃,哭什么?没出息的样子,早和你说过那家人不好,你还跑去招惹他们干嘛?后来孩子再也没有为任何事情求助过她,孩子越长大就顺从,可看上去一点都不快乐,亲子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太过严苛就变成冷漠。
想起过去对孩子的严苛后悔不已,然而现在想要孩子敞开心扉,已经没有那么容易了。
王姐说:在我们带孩子的那个年代,都说惯子就如杀子,谁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惯子如杀子这是惯的极端化的惯,是毫无原则的宠溺爱,是纵容孩子去挑战社会与别人的底线,而基本的爱与支持都不给,被严苛要求的孩子在短线上很容易赢过同年人,可将时间线拉长,那些用:为你好。为由的过度克制都会成为孩子长大后无法自愈的心理创伤。
就像王姐的女儿,她骨子里就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出于自我的保护,并将真实的自己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在避免灰尘的同时也隔离了阳光。
这样的孩子对爱的把握是很弱的,因为他们没有被正确地爱过,自然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爱自己,更别说是去爱别人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别人给的爱多一点,就会惶恐不安,为了得到多一点的爱就会选择飞蛾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