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做放松训练

搞笑

由于压力大,现代人很多都有强迫跟焦虑的情况,那今天我就来教大家做一个很容易做到,但效果又很不错的,冥想,放松训练,坚持做,能提高人的注意力集中,减少胡思乱想,情绪控制能力等。

在放松状态下做做冥想是很不错的。

1、 要有一个空间,可以一个人安静地呆着
2、确保感觉舒适,房间温暖,穿舒适的衣服,排空肠胃,餐后一个小时内不做练习。
3、后背挺直,身体放松,眼睛全闭或半闭
4、呼吸通过鼻腔向下进入腹腔,确保呼吸规则、缓慢、均匀
5、集中注意力在一个风景、物体、单词、短语或自己的呼吸上。
6、对外界引起分心的事情养成被动、放松的态度。
7、有规律地进行练习,至少一周六天、坚持三个星期看看。

编辑本段肌肉放松法 放松训练对于应付紧张、焦虑、不安、气愤的情绪与情境非常有用,可以帮助人们振作精神,恢复体力,消除疲劳,镇定情绪。这与中国的气功、太极拳、站桩功、坐禅等很相似,有助于全身肌肉放松,造成自我抑制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平稳呼吸,增强个体应付紧张事件的能力。而且在方法上放松训练比气功等更为简便易行,不需要很多时间的学习。

搞笑

训练程序

(1)准备工作:治疗者要帮助来访者先学会这一程序,进而自行练习。
● 找到一个舒服的姿式,这个姿式使来访者有轻松,毫无紧张之感受,可以靠在沙发上或躺在床上。
● 要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练习,光线不要太亮,尽量减少无关的刺激,以保证放松练习的顺利进行。

(2)放松的顺序:手臂部→头部→躯干部→腿部。
这一顺序不是绝对不能打乱的。亦可对此顺序进行新的编组排列,治疗者可根据情况下达放松指令。
治疗者教来访者放松时可做两遍,第一遍治疗者边示范边带来访者做,第二遍由治疗者发指令,来访者先以舒服和姿式闭眼躺好或坐好,跟随治疗者指令进行练习。

● 手臂部的放松

伸出右手,握紧拳,紧张右前臂;
伸出左手,握紧拳,紧张左前臂;
双臂伸直,两手同时握紧拳,紧张手和臂部。

● 头部的放松

皱起前额部肌肉,似老人额前部一样皱起;
皱起眉头;
皱起鼻子和脸颊(可咬紧牙关,使嘴角尽量向两边咧,鼓起两腮,似在极度痛苦状态下使劲一样)。

● 躯干部位的放松

耸起双肩,紧张肩部肌肉;
挺起胸部,紧张胸部肌肉;
拱起背部,紧张背部肌肉;
屏住呼吸,紧张腹部肌肉。

● 腿部的放松

伸出右腿,右脚向前用力像在蹬一堵墙,紧张右腿;
伸出左腿,左脚向前用力像在蹬一堵墙,紧张左腿。

搞笑

(3)放松的方法:国外有研究者把每一部分肌肉放松的训练过程总结为如下5个步骤:集中注意–肌肉紧张–保持紧张–解除紧张–肌肉松弛。


这几个步骤结合每部分肌肉的紧张–放松过程,治疗者可按下述方法给来访者以放松指示:

如手臂部的放松,治疗者可以这样发出批示:伸出你的右手,握紧拳,使劲儿握,就好像要握碎什么东西一样,注意手臂紧张感觉(集中注意和肌肉紧张)……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保持紧张)……好,放松……现在感到手臂很放松了……(解除紧张和肌肉松弛)。

 

搞笑

又如躯干部位的放松,指示语亦可如下述:耸起你的双肩,使肩部肌肉紧张,非常紧张,注意这种紧张的感觉……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好,放松……非常放松……  

当各部分肌肉放松都做完之后,治疗者还可继续给出指示语:现在你感到很安静、很放松……非常非常安静、非常放松……全身都放松了……(然后等来访者从1数到50–事先教好对方或由治疗者掌握时间)……请睁开眼睛。

治疗者在给出放松的指示语时,特别要注意利用自己的声调语气来创造出一个有利于来访者放松的气氛。从开始到最后,语速是逐渐变慢的,但也不能太慢,注意发出的指令要与来访者的呼吸协调一致。每部分肌肉由紧张到放松的过程都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对方更好地体验紧张和放松留有适当的余地。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自残?

 今天我想跟大家说说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喜欢自残又称自虐。尤其是在恋爱关系中。

一些人甚至喜欢用伤疤或痛苦的方式记录对他们来说刻骨铭心的事件,这究竟为何会如此?

精神分析师洛威克指出:人类为了应对无助和潜在的创伤,自主的发展了2种自我调节冲突的方法。
一是开放式系统,特点:接受现实,乐趣,能力和创造力。
而是封闭式系统,特点:回避现实,权利动机,权能和停止。

自虐就属于封闭式系统,在封闭式系统中的个体一般品尝着痛苦的感觉同时品尝攻击(就是伤害他人),后悔中反复纠缠,呈现停止并冲突着。他们在幻想中健全,自愈或冷感(停止)。
这里写得有点专业,为了让有些同学比较好理解我用比较通俗的举例形象的说明一下:就好比有些人吵架中,吵着吵着她就以为生活就是如此,吵架就是生活里的一部分没什么需要改变或反省的,吵完就拉倒,自以为这就是一种健全的生活模式,然后在这样的自我健全中自愈或者不在做任何改变呈现出停止状态。如果还有不明白的需要自我反省了啊,呵呵。

其实这也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系统。只是这种保护系统是基于否认,回避,分裂等比较偏低的防御系统,说白了就是比较不高级,目的是控制他人而不是改变自己。
而恋人关系是最容易显现主客体的关系,其中充满了控制与被控制的争夺。
这也就是为啥恋人关系里面很多人都以伤害自己来控制他人,当看到对方因为自己的受伤而自责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开始微笑,因为对方往往都会因为自责而退让或满足她们的需求,因此得到她们的控制权。

封闭式系统开放的人在这种主客体的关系中,一旦没有得到满足就会有严重的挫败感而联想到之前经历的各种痛苦经历,她们感受这种深处的痛苦成了关系的核心,被拒绝与自我无价值让她们感觉愤怒,他们会产生自卑感,他们无法摆脱这种痛苦慢慢转成一种自我认同,觉得生活,恋爱就是有这些痛苦的,有这些痛苦的关系才是一种正常的。我记得曾经有人跟我说:哪有不吵架的恋人?吵架才是正常的,然后她跟每一个恋人都吵的特别凶,而她却自觉这才是正常该有的恋人模式。

那这种自虐式的模式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种自虐形成的客体很多都可能有一个无助的童年。父母苛刻甚至蛮横,她们会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不然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可以说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感情联系都是与惩罚有关,在这样的痛苦与依恋密切关联。
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会觉得自己很坏,做错事受到惩罚是应该合理的。而惩罚会让她潜意识里获得重返童年的依恋感,让自己有了更加亲密的强化感情的纽带(相当于潜意识认为只有关系足够亲密,比如父母那样亲密的人才会惩罚她让她感受到这种痛苦)自虐个体习惯于自己为敌,她们把生活归纳为痛苦的,与人生是幸福的背道而驰,自虐的人对痛苦的感受是寻找,是自我设计,因为痛苦的环境让她们似乎更加觉得舒服或自在和具有真实的安全感。

慢慢她们让自己相信痛苦是维系关系的代价,她们像十字架上的耶稣,以自己承受痛苦的形式来获得控制权与与人情感联系的机会,这种尖锐而致命的交流方式,正常平等的交流是无法维系的,这样的关系是致命而危险的,让双方都陷入痛苦的泥沼不能自拔。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很多父母都悄悄的以这种方式伤害自己的孩子

写这篇文稿源自于我的亲嫂子,今年因为侄子刚入大学,18年来我家的“小少爷”第一次离开了家,离开嫂子,可在侄子刚拿到大学通知书的时候起,还没去学校之前,嫂子就开始彻夜不眠,焦虑不堪,经常哭泣不止,上下5000年的各种担忧,弄得哥哥也是欲哭无泪,等我回家的时候,哥哥告诉我赶紧给你嫂子咨询咨询……而后跟她各种心理剖析,疏导,总算好了一些,为了缓解嫂子的焦虑,我几乎动用了我所能动用的所有资源……今天问她还很担心儿子吗?她说,不了。听到这个信息,我表示很是欣慰。

我想生活中像我嫂子这样的母亲应该不在少数,那今天就来说说,父母过度的担忧对孩子的伤害。

一:过度担心让孩子只能活成父母担心的样子。

有一个男孩大学毕业,要去外地工作,他从未担心过自己会找不到工作,没有担心过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唯独担心的是怕父母担心自己,男孩是北方人,被深圳的一家企业录用,父母只想他在当地找一份工作,好说歹说,尽管父母还是不大情愿,最后还是同意了,可领走前的那段时间,妈妈却时不时的跟她说:担心他去了深圳会怎么样,担心他一个人会吃不好,又说南方人很精明,又怕他被骗,甚至做梦都梦见自己的儿子喊妈妈,男孩被妈妈弄得有些不知所措,他跟妈妈说了很多,自己又不是三岁小孩,懂得照顾自己,又不是出去了就不回来了,只是去南方的城市工作而已,节假日都可以回来的,读大学的时候也不是在同一个城市,再说,平时也可以打电话,发短信,视频等等,他当时觉得妈妈只是在吓自己,也顺便吓他,可是听多了他自己很不爽,可这气生的憋屈,妈妈是关心在意自己,自己又怎么能生气呢?可自己确实又不爽。

我们对别人的担心,表示你还在我心里,这样才能让我们之间产生连接,这是爱的表达形式,可是过多的担心就是病理性的连接了,因为这样的担心不但不能产生爱的连接,反而让双方产生很多负面情绪。

心理学家说:一定的担心是爱的表现,过度的担心就相当于诅咒。

就如:一些孩子比较内向,父母就会过度的担忧,有时候甚至为孩子的内向而暴怒,逼迫孩子多说话,这就是一种自我投射,因为人们会觉得外向的人更讨人喜欢,跟容易成功等等。

投射就是将你的情感,期待与愿望归结到另一个人身上,小小的孩子接受到了父母投射的内容,往往认同并且越来越不敢活成自己真实的样子,而越发变成父母想象中投射的样子,所以父母越逼迫孩子与人打交道,孩子反而变得越害怕,因为妈妈潜意识里已经设定了,一个自己孩子的形象:这孩子就是内向的,就是胆小的,这个孩子就是很让我担心的性格,担心他的未来发展,而孩子接收到妈妈的投射,如果要变得很外向,就必须变得很内向,因为只有很内向才符合妈妈逼他改变样子的前提。

二:把孩子想得很糟,孩子会真的活得很糟。

佛家说:父母总是担心孩子,会把孩子的福气担心掉的。心理学上说: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了投射认同,孩子认同父母的投射,并且认同渐渐变成了父母想象的样子。意识上父母说:我当然想孩子好啊,但潜意识呢?潜意识上父母可能会把孩子想得很弱,很糟,很需要人帮助,就像前面那位男孩子,当孩子想到远方的城市去工作,妈妈想象的更多是,孩子吃不好,被骗,甚至哭着喊妈妈,这是有多惨的遭遇想象啊!!!

有个倒霉的心理定律叫做:墨菲定律。也就是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就如:你很担心堵车,结果一路红灯等。这些行为的发生,是源自于人的自我检验动机,人都是很容易自恋的,很容易喜欢上自己的想法,我们总倾向于,在外界寻找与我们自身想法一致的信息,因为这样可以增加内心的确定性,抛出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不安,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担心就是将,墨菲定律投射到孩子身上,顺带满足父母自恋的想法,但让自己与孩子都在自我验证中当中变得更加糟糕。

三:过度担心会带来过度的控制。

过度的担心可能还会让父母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其实就是一种过度的控制。

就如常见的一句调侃叫:我妈觉得我冷。为了缓解妈妈的担心,焦虑,我只能多穿很多点……。

过度的保护真的会让孩子变得懂得照顾自己吗?也许他们过分保护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被禁锢的心灵,而是一直未曾自由的玻璃心,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处于过度的担心状态,不妨看看自己的担心到底是关心孩子,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呢?你对孩子的保护是为了保护她,还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恐惧,又或者是避免孩子长大后造成的麻烦事?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担心是否影响到了孩子,不妨看看孩子的状态,问问孩子的感受,看她是否真的需要你的帮助,如果你总是需要孩子去做一些事情,才能安抚自己的情绪,请把自己的投射收回来,请让孩子做自己。

如果你的父母正在孤独的担心着你,你可以尝试告诉你父母你的感受,让你父母感受到,他们的担心让你感到焦虑,你理解他们的焦虑,他们可以继续担心,但是你更想得到的是他们的祝福,同时也记得告诉自己,那不过是父母内心投射的游戏,他们可以选择投射,你也可以选择不认同,当你不再承接父母焦虑的时候,同时也对他们的发出一种投射,你不认同他们的担心,你可以过得很好,你也才能够拥有自己真正的成长。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