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瘾症”背后隐藏的:秘密

“性瘾”——性成瘾障碍,这是胡先生最难以启齿的东西。

胡先生今年34岁,每天都要“用手”十几次,脑子里总是想着“不堪”的东西,在开会时、在坐车时、在吃饭时……

比起带来的生理不适,他更害怕失控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兴起”。他花了大量时间在那上面,工作、生活严重受影响,从小就有自卑心理,一直不敢谈恋爱。

“我很痛苦,我被折磨了20多年,可就是停不下来。”

虽然鲜为人知,但跟烟瘾、酒瘾一样,世界上还有一种瘾叫“性瘾”,世界上不只有胡先生深受它的折磨。

性瘾——一个吞噬欲望的“魔鬼”

性成瘾,也叫性瘾、嗜性、性上瘾。正常人的生理感觉是,在获得生理和心理满足之后,身体会进入平静期,也就是常说的“贤者时间”,这时候如果再进行刺激,通常是没有反应的,有的时候甚至会感到不适。

而性成瘾患者,他们的身体也同样能得到负反馈,甚至也感受到了不适感,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仍然想要继续,包括无论是和他人还是自己动手。在研究者看来,性成瘾是一种纵欲障碍导致的强迫症

 

根据最新的研究显示,大约10%的男性和7%的女性需要刻意控制X冲动。世界卫生组织界定,强迫性行为是一种精神障碍,它会连续不断地产生强烈X冲动,造成反复X行为,损害生理和心理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社会问题

美国性健康促进协会为性成瘾设定了3个标准:

1、是否觉得自己无法控制自身的某种X行为?
2、某种失控的X行为是否已造成严重影响?
3、是否会不由自主、不断地想到某种失控的X行为?

如果出现以上三种情况,那么你很有可能已经患上了性瘾。

性瘾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

在医学领域,目前一般认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导致性瘾的主要原因,相对复杂。不过,生理因素通常是因为内分泌失调或者某种药物所导致的,因此一旦治疗或者停药,性瘾的状态就消失了。

所以有研究者就认为,生理因素导致的性瘾不是真正的X冲动控制障碍。

剑桥大学的研究发现,强迫性行为和有毒瘾的人一样,大脑某些区域的运行存在相似的情况

当然,在心理学领域,上瘾是一个渐进的状态。正常情况下,人的心理状态可以相对客观的描述自己,从而避免某些不利于自身状况的情形发生,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元认知。但元认知恰恰不能规避某些渐进的心态,而性瘾就是在一定的认知领域,逐步强化满足的心理机制,元认知对它毫无办法。

戒掉性成瘾,拥抱新生活

那么性瘾可以戒除吗?

在某种程度上说,性瘾的机制和心理学家亚当·阿尔特归纳的上瘾要素是一致的:诱人的目标、无法抵挡且无法预知的积极反馈、渐进改善的感觉、越来越困难的任务、需要解决却暂未解决的紧张感、强大的社会联系。

这是一个渐进式的满足过程,除了性瘾之外的其他很多强迫症,都是类似的发生状态。

主动规避这些状态的发生,事实上就是一个自我戒除的过程,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性瘾,还适用于其他成瘾,如烟瘾、酒瘾、网瘾……

  • 首先要排除生理因素。如果是生理因素导致的性瘾,那就表明你的心理是健康的,只要通过生理上的治疗,就可以缓解症状。
  • 其次要增强个人意志力,成瘾机制是大脑一直受到了正反馈,控制大脑得到的正反馈,从而才能缓解症状。那么对于个人而言,从心理上杜绝那个正反馈的出现,比如当感觉来临的时候,一定不要顺着大脑的思路走,而是要跟蠢蠢欲动的内心做对抗。
如果你实在抵抗不住,那就需要转移注意力了。不给自己留下空闲的时间,让自己每天忙碌起来,这就没有闲暇的时间去思考性这件事;再或者,拯救自己的生活环境,很多性成瘾的人,触手可及的地方都是刺激性的东西,比如图片或者影片,这些统统都应该去除。

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那么也就能杜绝和降低成瘾性了。

某些深度成瘾的患者,通过自我干预已经难以戒除,因为成瘾性会让其丧失自我控制,并且给自己找到一些别的借口。在这种状态下,患者就得求助心理医生了。只有借助外界干预,才能打断成瘾者扭曲的关注、耐受性以及面对过多的性行为而产生的自欺欺人的心理。

因此,性成瘾患者,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一个预判,继而再考虑如何跟进戒除。

老公缺席的婚姻里,切莫让孩子当你的“情绪配偶”

赵女士来我们这里求助,她说:

我老公经常在外出差,很少回家,我发现他有了外遇,可是我在家里没什么说话的地位,成为全职太太后感觉自己早已社会脱节,不敢与丈夫对质他出轨的事情,我也只能当没发现,我怕事情真被揭露了,那么婚姻恐怕也就保不住了,自己就没了完整的家了,只能祈祷他能自己回心转意,念及夫妻情分,能从新回归家庭。

儿子今年9岁得了爱洗手的坏毛病,怎么说他都不听,就这样赵女士一天到晚心全拴在儿子洗手的问题上,一旦儿子进卫生间,赵女士就开始提心吊胆,她哭诉道:这个日子没法过了,老的不回家,小的又不听话,她不知道这日子要怎么熬。

儿子虽然表现的极不听话,目光还经常偷瞄妈妈,还说自己妈妈不爱打扮,没有别人的妈妈好看。

赵女士的婚姻确实早就存在了问题,一直以来因为做家庭主妇和丈夫之间缺乏沟通,自己都觉得自己已经跟不上老公的步伐,所以更加只能将一颗心思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小时候儿子很容易生病,她一个人照顾儿子很是费劲,她说:以前也就只有儿子生病的时候,他爸爸才会赶回来陪他们,父子间相处也不是很好,儿子老是惹他爸爸生气。

其实赵女士在婚姻中一直没有为生活过,老公忙事业,她就退居家庭相夫教子,老公出轨了她就默默等待回归,自己在婚姻中的落寞和委屈都只能由儿子为她出头。

儿子为什么老是生病?

是因为他明白只要自己生病了爸爸就会回来,爸爸回家了妈妈就会高兴,在婚姻家庭里,孩子越是在乎妈妈,那么孩子越会成为妈妈的情绪配偶。

如果父母总是向他们倾诉,不管男孩还是女孩子,都会成为弱势一方的情绪配偶。

赵女士说过:有一次她躲在房间哭的时候,被儿子听见了,儿子就跑过来和她说不要爸爸了,我来照顾妈妈。

以前她压抑隐忍,孩子就以调皮捣蛋让她分心,后来发现丈夫出轨了,她变得异常焦虑,抑郁,这些儿子也都是感受得到的,孩子的内心深处潜意识觉得自己生病了,妈妈才不会生病,要用自己的病转移妈妈的情绪,儿子把本应该由自己丈夫承担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照顾妈妈为她分担,这也就造成了一种:赵女士更需要的是儿子而非丈夫,丈夫的长期缺席,母子俩相依为命,儿子也只能靠生病来替妈妈转移压抑在心中的委屈和落寞,儿子也只能靠生病才能让母亲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因为他明白如果自己不生病那么母亲就会生病。

“家”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动物”,一旦一人缺席,它就会自己生长,然后继续维持一个新的平衡。

一个家里,父亲要在父亲的位置上,母亲要在母亲的位置上,切莫要让孩子顶替任何一个人的位置,如果孩子承担了过多父母亲的情绪问题,不但会给孩子的人格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还会令其产生很多行为问题,问题孩子都是问题家长的产物。

我们鼓励赵女士先多多和老公沟通,尽量不要自己去想象可能产生的问题,因为只是一味的预测的结果而不敢行动,永远都只是在逃避,要让老公明白自己对这个家庭和孩子的意义,婚姻关系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夫妻之间的情感问题应该自己解决,让孩子就只当孩子。

什么是tk(挠痒痒):性癖好

(看着就痒……哈哈哈……)

性永远都是一个既羞涩又兴奋的话题,没人会在大庭广众下谈论性,可同时也没人会不谈论性,这个私密的话题总有数不清的奇怪方式,你可能听说过什么性爱36式,性爱72招,恋袜癖,恋脚癖,恋物癖,露阴癖,SM癖等等,可你听说过:tickle癖吗?

tickle 英[ˈtɪkl] 美[ˈtɪkl]
v. 呵痒; 胳肢; (使) 发痒; 逗乐; 使高兴; 使感兴趣; 使满足;
n. 呵痒; 胳肢; 痒; 痒感;

[例句]I was tickling him, and he was laughing and giggling.

我在胳肢他,他哈哈哈、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tickle简称tk=大白话:挠痒痒癖。

这类性癖好者通过挠别人的痒痒或者被别人挠痒痒而获得兴奋跟快感,那种看着对方痛苦中带着泪水的笑容就像一种兴奋剂,会让他们欲罢不能,当然他们(她们)并不是仅仅只是挠痒痒就能达到高潮,更多是获得性快感跟性冲动,很多在挠痒痒之后还会再伴随发生性关系,更多的是像我们普通人看到一个身材性感的裸体的反应,也好比我们普通人的性爱前戏。

你可能很难想象,有这种癖好的人如何找到他们自己的群体,毕竟有这种爱好的人还是很少的,所以他们应该感谢网络,网络让他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圈子,这就像同性恋群体一样,他们也有自己的圈子,在她们自己的圈子里可以互相介绍自己的“择偶”标准,符合的便可以约现。

还有专门给TK爱好者的“情趣用品”哦,例如下面这双鞋子,穿上后就会瘙痒无比。

(只要有需求就会厂家)

tk群体在生活中一般会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性生活不和谐。

因为毕竟生活有这种癖好的人很少,而真正出现在这个圈子里的人都相对比较乱,自己也不是很愿意找,而不是圈子里的人,性生活必然就很难和谐,而长期得不到满足的人就更容易想办法约现(约炮),可这必然也就成了婚姻中的一种高风险。

所以很多tk爱好者会特别喜欢看tk视频,在看视频的同时自我的方式达到满足。

当然最好的还是找一个同样爱好TK的爱好者,这就好像SM爱好者一样,都喜欢自然和谐。

所以tk爱好者最和谐的夫妻性生活就是(伴侣不是tk爱好者群体),啪啪啪的时候可以一边观看tk视频一边啪啪啪,这就像很多人啪啪的时候喜欢一起看小黄片是一样一样的,这样既满足了自己也满足了伴侣。

教你如何做放松训练

搞笑

由于压力大,现代人很多都有强迫跟焦虑的情况,那今天我就来教大家做一个很容易做到,但效果又很不错的,冥想,放松训练,坚持做,能提高人的注意力集中,减少胡思乱想,情绪控制能力等。

在放松状态下做做冥想是很不错的。

1、 要有一个空间,可以一个人安静地呆着
2、确保感觉舒适,房间温暖,穿舒适的衣服,排空肠胃,餐后一个小时内不做练习。
3、后背挺直,身体放松,眼睛全闭或半闭
4、呼吸通过鼻腔向下进入腹腔,确保呼吸规则、缓慢、均匀
5、集中注意力在一个风景、物体、单词、短语或自己的呼吸上。
6、对外界引起分心的事情养成被动、放松的态度。
7、有规律地进行练习,至少一周六天、坚持三个星期看看。

编辑本段肌肉放松法 放松训练对于应付紧张、焦虑、不安、气愤的情绪与情境非常有用,可以帮助人们振作精神,恢复体力,消除疲劳,镇定情绪。这与中国的气功、太极拳、站桩功、坐禅等很相似,有助于全身肌肉放松,造成自我抑制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平稳呼吸,增强个体应付紧张事件的能力。而且在方法上放松训练比气功等更为简便易行,不需要很多时间的学习。

搞笑

训练程序

(1)准备工作:治疗者要帮助来访者先学会这一程序,进而自行练习。
● 找到一个舒服的姿式,这个姿式使来访者有轻松,毫无紧张之感受,可以靠在沙发上或躺在床上。
● 要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练习,光线不要太亮,尽量减少无关的刺激,以保证放松练习的顺利进行。

(2)放松的顺序:手臂部→头部→躯干部→腿部。
这一顺序不是绝对不能打乱的。亦可对此顺序进行新的编组排列,治疗者可根据情况下达放松指令。
治疗者教来访者放松时可做两遍,第一遍治疗者边示范边带来访者做,第二遍由治疗者发指令,来访者先以舒服和姿式闭眼躺好或坐好,跟随治疗者指令进行练习。

● 手臂部的放松

伸出右手,握紧拳,紧张右前臂;
伸出左手,握紧拳,紧张左前臂;
双臂伸直,两手同时握紧拳,紧张手和臂部。

● 头部的放松

皱起前额部肌肉,似老人额前部一样皱起;
皱起眉头;
皱起鼻子和脸颊(可咬紧牙关,使嘴角尽量向两边咧,鼓起两腮,似在极度痛苦状态下使劲一样)。

● 躯干部位的放松

耸起双肩,紧张肩部肌肉;
挺起胸部,紧张胸部肌肉;
拱起背部,紧张背部肌肉;
屏住呼吸,紧张腹部肌肉。

● 腿部的放松

伸出右腿,右脚向前用力像在蹬一堵墙,紧张右腿;
伸出左腿,左脚向前用力像在蹬一堵墙,紧张左腿。

搞笑

(3)放松的方法:国外有研究者把每一部分肌肉放松的训练过程总结为如下5个步骤:集中注意–肌肉紧张–保持紧张–解除紧张–肌肉松弛。


这几个步骤结合每部分肌肉的紧张–放松过程,治疗者可按下述方法给来访者以放松指示:

如手臂部的放松,治疗者可以这样发出批示:伸出你的右手,握紧拳,使劲儿握,就好像要握碎什么东西一样,注意手臂紧张感觉(集中注意和肌肉紧张)……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保持紧张)……好,放松……现在感到手臂很放松了……(解除紧张和肌肉松弛)。

 

搞笑

又如躯干部位的放松,指示语亦可如下述:耸起你的双肩,使肩部肌肉紧张,非常紧张,注意这种紧张的感觉……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好,放松……非常放松……  

当各部分肌肉放松都做完之后,治疗者还可继续给出指示语:现在你感到很安静、很放松……非常非常安静、非常放松……全身都放松了……(然后等来访者从1数到50–事先教好对方或由治疗者掌握时间)……请睁开眼睛。

治疗者在给出放松的指示语时,特别要注意利用自己的声调语气来创造出一个有利于来访者放松的气氛。从开始到最后,语速是逐渐变慢的,但也不能太慢,注意发出的指令要与来访者的呼吸协调一致。每部分肌肉由紧张到放松的过程都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对方更好地体验紧张和放松留有适当的余地。

死亡焦虑症

荷花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财主家喜得贵子,于是请了很多的宾客来吃喜酒,这时候很多宾客都送来了各种吉祥话,而只有一个老和尚走到孩子的面前,抚摸着那个孩子的圆嘟嘟的小脸说他将来会死,于是,财主非常生气,叫人将老和尚赶了出去。

故事里那些宾客的话不一定会成真,但是老和尚的话却一定会成真的,人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并且不可改变的便是死亡的结果,也因此很少有人会去在意或总去想死亡这件事,或者想到了也不会为这件事情而感到苦恼。

可有一部分人,他们会终日为死亡而感到焦虑不堪,总是会想到身边的人哪天忽然离开自己了怎么办?或者自己得了什么疾病怎么办?如果自己死了怎么办?总之,他对身边的一切风吹草动,身体上有稍稍一点点的不适,便感觉到了死亡逼近的气息,逼得他们连呼吸都觉得困难,这在心理学上便叫:死亡焦虑症。也叫:癔病。是属于强迫症的一种。

死亡焦虑症人群一般具有以下2种情况。

第一种:他在家庭中的重要性特别的重。

例如,他是一家之主的顶梁柱,全家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老婆都等着他来养,所以,如果自身出了什么问题或者死亡,那么他的家庭便会陷入无法一种非常难以承受的窘境之中,所以他们会很害怕死亡,可同时因为他们过度的焦虑,而时常会觉得头晕,头痛,甚至会真的感觉自己就是生病了。

这时候如果被狗咬了,或者被狗碰到了,又或者嫖娼了,约炮了……等等,他们便会陷入狂犬病,艾滋病,癌症等等死亡的焦虑之中。

致使去医院的各种检查证明他是健康的,可他们依旧是无法相信眼睛看到的结果,因为他们总觉得可能这个医生只是没查出来,或者在潜伏期内。

荷花

第二种:完全不独立的群体。

这群人一般都会发生在年纪较小,生活非常不自立,父母管的特别严格孩子身上。

这群人会觉得自己随时会面临死亡,然后,而导致他们这种焦虑的原因是: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经济,个人自由,发言权等都管辖的都特别严格。

例如,她们告诉自己的父母,她们的心理生病了,父母不但不会给她们治疗,反而会辱骂她们矫情,不听话之类。

所以在她们的心里,自己的生命是不能得到足够的保障,生病了的死亡率也会变得极其的高,这也是让她们产生这种死亡焦虑的很大根本原因。

荷花

这两类人一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缓解这种心理焦虑的状态。

第一种缓解方法:觉得自己特别重要的人,他可以设计一个场景,可以看身边或者周围的那些人中真的有发生了,一个一家之主顶梁柱的那种人,真的突然间病死,或者是因为车祸等意外情况导致死亡的,最后他的家人或者周围的人是怎样生活下来,是否真的因为他的死亡而全部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还是说,他死亡后,他的孩子一样自己长大了,他的老婆也重新走出家庭去工作,又或者是重新寻找一个人新的男人嫁掉,又或者是他的父母也会变得坚强起来,也就是说:一切并没有因为那个顶梁柱的死去而全部活不下去,而是依旧好好的活着。

地球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开而无法运行,所以自己并没有自己想得那么重要。

第二种缓解方法:她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沟通跟面对现实的能力。

例如:必须要强迫自己面对该面对的东西,而不是用逃避,用想象,而是要去做。

例如:你有心理问题,你觉得你需要看医生,那你不要去猜测你父母会怎样去看待你,而是你真正的去面对父母和他们阐述清楚,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痛苦,帮助你治疗。

如果你父母真的就是那种不管你“死活”的父母,那你就要想着怎么去做暑假工去赚取自己的治疗费,总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自艾自怜。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收藏

几个不再那么在意他人目光的小技巧

生活中常常听到:“我就是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我该怎么办?”

自信

太在意他人看法会使你一直停留在原地,因为你会因为害怕被他人批判而放弃掉你想要追求的东西,会因为通过之前的经历,知道他们会对你的行为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而不去改善自己的生活,下面我就教大家四个有效的小技巧。

1

其实别人并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看你,或者关注你在做些什么。

人们往往会担心别人的看法,而停止不前,那是因为人们会在脑海中停留,别人会很关注你这个观念,但实际上的情形呢?每个人都在忙着关心自己的事,并且他们也会关心别人会怎么看待他们,而放在你身上的注意力,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在你的脑海中,可能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但不要认为别人也是这么想的,或许这个答案会让你觉得自己有些微不足道,但这么想会让你比之前轻松很多,而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就是微不足道的。

2

心平气和的去面对赞赏和批判,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赏,而极尽全力的行为是好的,有这样的想法可能会让你在获得别人赞赏的时候开心的上蹦下跳,但获得与其相反的消极评价的时,你也可以冷静的接受它,而不至于有太多消极悲观的情绪阻挡你的前进,如果你从这些批判中学习到什么,那也会让你在得到批判的时候而心存感激,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事可以帮助你,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

自信

3

记住,不是每一件别人说的关于你的事都是真的,如果你身边经常出现有人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那他们说的那些伤人的话,特别是那些事情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记住,这并不是真正的你,又或者这些消极的语言,只是他们在释放他们自己心中的愤怒,绝望,或者是嫉妒,又或者是人家在强调他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仅仅是他们的想法,而绝不是你所做的事情,或者你想做的事情,随时记住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冷静下来。

4

多听听那些支持或者冷静的人的看法,并不是提倡你不在乎关心别人说的话,而是多听一下他们对你有帮助的建议,但要慎重选择你要听谁的?听一个经常抱怨某件事情或悲观、消极、负能量的人的意见,可能并不能带给你什么帮助。

那么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刚才的四个建议。

一:要知道人家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关注你。二:心平气和的去面对赞赏和批判。

三:不要对别人每一次批评都对号入座,也许他只是在释放自己的愤怒。

四:多听听那些支持并且冷静人的看法。

被迫害妄想症

昨晚忽然有一个“许久”(因为今年我刚回来定居的时候给她打过一次电话,说我回来定居了,以后没事大家可以聚聚餐扯扯淡,可她一口拒绝了,说自己要结婚了,不希望知道她是同性恋身份的人再“打扰”她的生活……我表示很无语但我表示尊重)没联系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要请我吃饭,当然主要是帮她看看她的强迫症。

被迫害妄想症

因为以前只知道她有被迫害妄想症,怎么几年没见,这还又添了新花样了?于是我答应了。

她开车来到我这里,然后我们开车去了饭店,坐下来便开始谈论她到底是什么情况,我就问她,你认为的强迫症症状是什么?她说你别管,你就快给我治治……我简直要摆出一副懵逼状了……

我说你到底是什么症状?表现为什么?你啥都不说,我怎么给你分析啊?

她说就是会不放心!比如有时候会觉得家里的煤气没有关,想着想着就停不下来,甚至有时候无法控制,非要跑回去查看才放心,有时候又总觉得门没有锁好。

我问到:你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是什么时候,她说不记得了,我说那你不放心的原因是想到:如果煤气没有关可能会引发那些可怕的后果,然后让你产生焦虑吗?她又说不知道……我继续问:你为何总是担心门没有锁好,你会想到如果门没有锁好会被人进入到你家里,会偷你的东西,还是说会去你家里,发现你什么秘密等等,还是曾经发生过什么类似不好的事件,她又说不记得了,总之问什么她都说她不记得了,我说你什么都不记得了,我怎么给你看病?他来了一句,那你别管,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你就给我治疗好了,我真的连手双手一摊,表示深深的无力感,……这还没怀孕生娃呢……智商咋就降到了这种程度啊!!!说好的怀孕才降智商的啊?!这难道提前预支了?

被迫害妄想症

我告诉她,她的问题我治不了,因为我们是熟悉的人,她对我有太大的防范意识了,她需要寻找陌生的咨询师帮助她才行,因为完整的咨询需要知道她“全部”的秘密,很明显她对我是不敢敞开她的秘密的,你这种情况,你别说找我,无论你找谁,都没有人能够帮助到她的,因为我们做心理咨询的,需要做的就是寻找事件缘由,并且还要知道很多细节的东西,而她什么都不肯跟我说,我知道这一切的根源源自于她原先的被迫害妄想症。

她说那肯定是我遇到过一个坏人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我说那你也要跟我说你遇见的那个坏人到底对你做了什么啊!

她又说:我不记得了……

其实我们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几个坏人,或者是几个特别好的人,但是大多数的人都还算是善良的,最起码不会对你有无谓的攻击,因为任何的攻击都是带有动机性的。

她忽然又说到:你是不是在后面调查过我?说真话。

我我我……我真没有啊!大姐你都40岁的人了啊,马上41了啊!调查你对我有什么好处啊?找人调查是很贵的好嘛!我有那个钱干点啥不好啊?最主要我的动机跟利益点在那啊???

我说世界上那么多人,你不能因为遇到过一个坏人,就不相信所有的好人啊。

还有你的认真偏差太大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

被迫害妄想症

你总是觉得你是一个特别善良,最真诚的人,可事实真如此吗?

比如我们认识这么多年,我家在哪里?家里多少人,干什么,包括我老公家是哪里的,干什么的,一切你都知道,可是你住哪?干什么的?你对象干什么的?叫什么?哪里人……等等我不知道,你所有的一切都是对我隐瞒的,因为你就是觉得所有人都有可能迫害你,连物业给你打个电话,你都能联想到无数个人在调查你想对你不利……

如果一切真如你所想,你有没有想过你是同性恋这件事情有多少人知道,可是你要结婚了还是骗婚,大家也都知道,可有谁以你同性恋的身份去敲诈过你没有?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大家对你最起码都是友善的,没有人真的如你想象出来的那样,总是会千方百计的想着迫害你,可你从来不从这些方面去反省自己的问题,也不肯去面对,分析真正的现实,你只是活在自己的想象里,总觉得万一万一,这个世界上我们不是为1万里面的那个一而活,而是为1万里面的那个9999而活。

如果你总是将自己困在那万分之一的一里面,那么这一辈子你都不会过的快乐的,因为你感受不到这世界的对你的善。

她现在的症状看起来好像更迫切的是她的强迫症,可其实是她的被迫害妄想症,一切的强迫行为都来自于她对外人的不安全感。

 

心理治疗的步骤及原理

百度贴吧里经常有人给我留言问:我有抑郁症,我有什么什么病,告诉我该怎么治疗?我想说:亲,我咋知道啊?

今天我就来说一说心理治疗的步骤。

举例:有2个孩子打架,把头打破了,去了医院。

医生的步骤是:看一下伤口,然后清理伤口,缝针上药,让他们回去了。

虽然头上的伤口包扎好了,可以后可能还会再次打架,再次破头。

心理医生的步骤是:

询问:你的头是怎么破的啊?

答:打架。

询问:为何要打架呀?

答:他说我是笨蛋。

询问:你为什么要说他是笨蛋啊?

答:有一道题他不会做。

询问:你过去的每道题都会做吗?他是每道题都不会做吗?

答:不是。

询问:既然如此,那你能仅仅因为他一道题不会做,你就觉得他是个笨蛋吗?

答:不能。

询问:那你是不是要跟他道歉?

答:对不起,我不该喊你笨蛋。

询问:那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该怎么办?

答:我会教他。

答:以后你不会的我也教你。

这次虽然彼此都受了伤,但以后他们都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那心理治疗的原理又是什么呢?

身体上的病,医生是看到结果,开药,手术,直接医治,没有那个医生会告诉你,你为什么会得这个病,你哪里做得不好了,所以才得这个病的,很多时候只有病患问:医生这个病是怎么得的?要注意什么啊?医生也只会来句: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很多,以后注意一点啥啥,也只是很简单的说2句就结束了。

也就是说:医生只看结果,也只针对结果进行治疗,至于你这病怎么得的很少有人会去追究。

而心理医生,看到你困惑的结果后,开始询问关于你生活里很多,看起来好似无关的各种生活细节,上到父母,下到工作,细到性生活,粗到跟谁有过节等等……寻找你得病的根源,告诉你错在哪里,培养你各种新的习惯,思维模式,看事角度,完善你的人格……等等。

也就是说:心理医生不医结果,而是想办法找出原因,医治病因,果自然就好了。

知道了心理治疗的步骤及原理,那么回到前面的话题,1000个抑郁症有1000个不一样的形成原因,如有些人是因为家庭的压力,有些是因为长期的不得志,有些人是因为工作,有些人是因为原生家庭创伤,有些人是因为感情,也有些人是因为人格缺陷等等,所以他们每个人的方案都是不一样的,心理治疗是针对个人案例的治疗方法,所以你问我,你抑郁了,我怎么治疗你?你让我如何回答?我根本都不了解你的一切啊!我只能告诉你我不知道啊。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治疗方法

前面写了一篇关于社交恐惧症的话题,有人留言问到具体治疗方法,今天特意写了这篇文稿,希望能帮助到有这方面需要的朋友。

第一:语言的魔力。

我们通常会以为语言就是我们的想法,可很少有人意识到语言反过来也会塑造我们很多的想法,甚至影响到我们的行为,比如你对自己性格的描述是有缺陷的,这些缺陷造成了别人对你非常的排斥,毕竟缺陷严重很不好。

比如害羞的人,可能不想要害羞,害怕别人评价的人可能更在乎别人的评价,越想改变,越是改不了,然后纠缠在自求不满的痛苦里,拉低自我评价。人们这个时候就会给自己找一个外部的理由来抚平内心冲突。比如是父母把我变成这样的,这个理由的潜台词就是不是我不改确实是遗传,改不了,这不是我的错,可抱怨跟找理由对现实完全没啥用啊。

如果把我性格缺失的说法换成有些方面,我需要提升自己,让我们暂时放弃了那些对抗的不如意,从而将视线更加聚焦到事情的本身。

举例:害羞,我改不了,但害羞会影响我表达时自己的表现,忽视别人是否能听得懂了,同时害羞时结结巴巴会让听众听感,感觉变得很差,所以怎么办,我们无法不害羞,这就是我呀,那我能不能在说话之前先整理一下,我要说的内容将内容尽量精简,不给结巴留出空间,我还可以找一个好朋友告诉他,我想要练习一下,也让我知道别人听我讲话时候到底是什么感受,哪些是自己以前说时没有感受到的。

二活:在当下,才能找到幸福。

很多社交恐惧症的人,都有个共同的问题,被过去的记忆所绑架,为了排解这些痛苦又逃到了未来,这也是人们排解焦虑的惯用手法。

比如说你父母总是只关心你的考试成绩,虽然你觉得该全面发展,但只要成绩出了问题,你就觉得糟糕透了,而这些糟糕透了的情绪会持续性发发酵。最后你可能连为什么糟糕透了的原因都已经不记得了,只留下了糟糕的回忆,为了证明自己不糟糕,可能惯性的为自己定更高的目标,因此只有高目标才能证明自己的不糟糕。

比如他的目标将自己定位成一个有钱人,他目前就很难安于,做一个普通的职员,现在的一切平庸,都成为证明自己平庸的证据,因此又会进入下一轮高目标地循环,越是觉得糟糕,越是不愿意停留在当下,只想尽快取得那个遥远,未来的成功。

这种状况下,人是没有办法行动的。

好比在饭店吃饭,你都不敢让服务员过来换一下用完的餐巾纸,因为这些事情实在太过平庸,为什么自己会遇到这样的麻烦,是不是自己仍然还是很糟糕。

社交恐惧症,很多不仅仅是社交的问题,他会让人倾向于回避责任,因为这些当前的责任,一方面看起来太过平庸,另一方面,如果连这些平庸的事情都做不好,那只能证明自己更糟糕,越不做越缺少经验,最后越做不好这些。

这时社交恐惧症人群的,另一个特质又会出来,只要我书读好了,或者只要我的社交恐惧症治好了,做事情就不会这么糟糕,因此我就可以走向成功了。

有些社交恐惧症的人,甚至寄托于找一位特别厉害的专家,直接将自己治疗好,就像切除肿瘤那样。

活在当下,就是要接纳当下,成功就是一瞬间既成为过去或未来。在成功之前肯定会包括很多痛苦,没有人可以消除自己的痛苦,因为痛苦本身就是产生快乐的原料,就像我们打游戏只有足够难度的游戏玩起来才有趣。

第三:有社交恐惧症的时候,你干不好的一件事情,如果你没有了社交恐惧症,你也一样干不好。

干好一件事情靠的是经验,而经验大多数源自于错误,不做,不负责,就不会出现错误,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

就像有位高度社交恐惧症的小朋友,希望我能告诉他怎样治愈他的社交恐惧症,这样他就可以重获自由,他说我现在连出门买个馒头都做不到,已经饿了几天了。我说假如我现在就能治好你的社交恐惧症,你告诉我你要怎样去买馒头,这位小朋友沉默了很久,过了好一会他又告诉我,他要去大城市找更好的医生,于是我问他,你准备怎么去?去了之后上哪里找医生?孩子,忽然怒了,说我去了,不就知道了嘛,你问这么多干嘛,我现在跟你也说不清,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有社交恐惧症。

他把自己的不负责怪于社交恐惧症。于是,过段时间他被家人带到一个大城市差点饿死在那里。眼睛里只有美好的人总是回避苦难,将回避苦难当成第一重要的事情,但是未来还太远,我们不只有眼前的苟且。不接受就等于我们从未活过,所以好的坏的都是当下你要接受的。

那有些朋友可能会质疑那找咨询师到底有什么用?

咨询师会给你提供针对性的方法帮助你客服社交恐惧。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社交恐惧症?喔喔啊……

 当你走到一群人面前需要讲话时,
你是否觉得时间都冻结了?
脚步沉重得都挪不开?
自己都能清晰的听到自己砰砰砰的心跳声?
然后觉得自己特别没用,
别人轻而易举的事情你都做不到。
事后总是习惯回想当时自己有木有说过什么不合适的话?
做了什么不合适的动作!
与朋友同事交往过一段时间仍然会担心她们会不会不喜欢自己。
总尽量的避免参加社交场合。
有时候实在无法推脱,
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
冒汗,颤抖,胸闷,胸痛,窒息感,恶心,打冷战,头重脚轻,坐立不安等。
有时候鼓足勇气,
可一到现场往往临阵脱逃,丢盔弃甲……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
那是因为你患有:社交恐惧症。
而社交恐惧症往往都有以下3种问题所造成。

社交恐惧症

一:注意偏差

为什么老有人盯着我看?
是我什么地方很奇怪?
还是我哪里出来问题?
那我不说话就低着头好了。

可等她好不容易鼓足勇气抬起头,
好死不死的又刚好看到一个人“白”了她一眼。

他干嘛这样看着我?
我真的很奇怪?
他为什么这样看着我?
完蛋了!
脸怎么这么烫?
肯定很红了!
我真没用啊,我真没用啊!

这就是大多数社交恐惧症的人的一个心理过程。
社交恐惧症的人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消极的信息。
更容易注意到别人愤怒的表情,消极的评价,接收到这些消极的信息后就难以自拔,随后体验到更多消极感受,难以接收到其它信息,最后将这些接收到的不愉快的信息转换为自身,对自己做出很低的评价,并且还假设这些消极的评价也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还坚信别人也是这样想的。

社交恐惧症

二:解释偏差

社交恐惧症的人注意力有偏差,
解释也往往带着偏差。

例如:
有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小姑娘英语成绩非常棒,
她暑假期间去帮小朋友讲课。
课堂上她给小朋友用英语讲故事。
故事讲完之后,
小朋友都笑得很厉害。
然后她跟我说当时她特别尴尬,
她感觉一定是那些小朋友在笑话她的口语或者是她可能表达的不好。
我说难道就不能是他们真的觉得你说得特别有趣?

很多时候她们习惯消极的方向。

三:记忆偏差

因为社交恐惧症的人,
在社交的过程中过多的关注自己的担忧,
容易影响他们的记忆,
事后回忆最多的总是当时引起自己负面情绪的部分,
很难记住当时那些积极的部分,
从而进一步的验证了自己社交无能的想法。

可是你好好想想,如果你真是那样无能你是怎么从小学升到初中?又从初中升到高中?又从高中升到大学……?还能找到工作?还能有几个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