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天赋陷阱?

有一个高一的小姑娘跟我说,她来自农村,在班级里别的同学都不爱跟她说话,因此感觉到很自卑,于是一直想证明自己的优秀,但成绩没有很好,人际关系也没有很好,我觉得自己不如人家聪明,也不如人家处理人际关系,到现在感觉自己一事无成,非常自卑,也看不起自己,不知道要怎么办。

所有自卑的朋友们,错误的观念,会像一个思维链捆住人,让人不敢说话,不敢尝试,不敢犯错,这条锁链的名字叫:天赋陷阱。

它的全貌是这样的:

为什么我感觉没人爱我,因为没人关注我,为什么没人关注我,因为我不够好,为什么我不够好,因为我没有天赋,没有能力做好。

这位小姑娘她是从农村出来的,他觉得会被人看不起,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教室,没人关注她,这条锁链就开始发挥作用,让她不敢说,不敢做,这位小姑娘不善言辞,并不是她的天赋缺陷,而是真的交流的太少了,不熟练。

小孩子的世界非黑即白,给小孩子看的书,都是好人与坏人都是界限分明的,所以在小孩子的世界里只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如果别人关注自己就一定是自己够好,如果比没人关注自己,那就一定是自己不够好,小孩子观察这个世界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很难意识到别人的真正想法。

比如咨询的这位小姑娘,在教室里不被关注,如果站在旁人的角度,有谁会特意花精力去关注一个不认识的人呢?尤其是其他的也是孩子,他们会不会也以为这个农村的孩子,不过来跟我们说话,是不是讨厌我们呢。

虽然人会不断的成长,小时候形成了一些固有认知,会原封不动的被带到成人世界,这些固有认知会阻碍我们认知成人世界。

比如去建立一个新的认知角度,别人不关注我并不是我不够好,也有可能是别人太忙了,没有时间关注,当自己不够好,成为自己第一层发挥作用,人本能就会希望自己做的更好,但这是最终状态,很难在一段时间内达成。

比如考试考砸了,他下一次目标是一定要考好,这个目标就非常难以实现,因为下次考试也许会在几个星期之后,这段期间里做错的每一道题都会形成一种负面暗示,我下次真的能考好嘛?这种焦虑的情绪又会无限繁衍无限放大。

当焦虑无限扩大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会回避这个痛苦,就一定会找出原因,没有天赋就是自己为什么做不好的解释。

如果我们把目标缩的再小一点,具体一点,这样的焦虑是可以避免的。

比如我今天只搞清楚,第一道题是怎么错的,怎么防止下次再出这样的错误,这样只要搞懂一题,就会觉得自己比昨天更好了,而防止天赋陷阱对我们的伤害。不仅要缩小目标,而且要让目标变得具体,更容易实现,更容易检验,还要认识天赋是用来干什么的,天赋真正影响的并不是能力的不可能性,而是获得能力所耗费的时间,我们只是比有天赋的人时,时间花的多一点而已,一旦这个能力获得,天赋也就不重要了。

比如我们学习走路,有天赋的孩子可能几个月就学会了,而没有运动天赋的孩子,可能要到一岁半才学会走路,但只要学会走路后,大家其实都走得差不多的。

要做好一件事情依靠的不是天赋,而是经验,是无比熟练的技艺,熟练就是要花时间,而且每个人的天赋都不一样,你在一个地方多花的时间,很大机会在另一个天赋领域补回来。

希望每一个被思维模式禁锢的朋友,早日走出天赋陷阱,早日作为一个成年人,走出非成年人的非黑即白的世界,勇敢去探索那些灰色地带,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花时间,去享受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