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看多了大脑会发生变异?

小时候看电视,父母经常会说:一天到晚看电视都看成傻子了。现在换成了手机,电脑,朋友圈等,唯一没变的还是成傻子了,想想其中目标一致指向的是多媒体。不仅国人如此,国外也一样,在英文中电视被翻译过来叫“蠢货箱”,看电视的人被翻译过来名叫:沙发,土豆这样的名号。

电视看多了真的会变蠢吗?国外为此开了科学研究,还动用了脑部影像技术,2013年日本东北大学的脑神经科学家左内发表了轰动一时的试验结果,左内的团队找来了290个5到15岁的孩子,这些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长0~4小时以内,左内的团队扫描了这290个孩子的颅内脑部结构,脑内影响显示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越长,脑袋某部分也就越厚,进而可能导致许多不良的后果。

如:看电视越久脑额叶和皮层越厚,这两个部位的厚度与智商IQ的是成反比的,特别是语言智能这些方面,从分数降低上得以证明这一点。

看电视越久的孩子下丘脑也就越大,这也可能导致更强的攻击性和好斗的情绪,也会增加孩子将来会有人格障碍,情绪障碍的几率,小孩在童年看电视时长增加1小时,孩子长大后抑郁的几率就上升上升8%,甚至犯罪率上升27%,青少年,如果多看两个小时的电视,成人后得糖尿病的几率也会正常增长20%,如果说抑郁和孩子在家里看电视,不与人交际有关,糖尿病与看电视的时候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紧密相关,那么犯罪几率大幅上升,又该如何解释呢?

当暴力与犯罪走下屏幕,走进群众,电视和电影当中的暴力犯罪,真的只停留在屏幕上吗?

社会心理学家肯定的回答:no。

他们真真切切的给观影者带来了负面影响,科学家以2大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

一:敏感化和旁观者的冷漠。

普通人对暴力或其他暴力的行为都是非常敏感的,我们看到有人遭受伤害的时候,都会明显地感到不舒服,但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比如:看电视或电影的时候,我们明白这一切都是假的,我们自己也不会被暴力伤害或波及到,就是在这样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当中,如果我们重复多次高频率的被暴力镜头洗脑,我们的大脑会对这类似事件敏感度会降低,甚至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正常,有点见怪不怪的感觉,大马路上出现打架事件,总少不了一群围观群众,其中一大部分是出于自保,一小部分的处于旁观者的冷漠。

对于这些人来说。这些镜头,电影或电视当中看到的太多了,已经让自己对类似的镜头不再敏感了,以至于在现实中看到真人被打,也就觉得像在自己家沙发上,从屏幕上看到了一个普通不过的片段一样。

二:观摩性学习。

对暴力不敏感,冷漠,至少不会动手对他人施暴,但是暴力剧情当中习得的暴力倾向,可就十分恐怖了,观摩性学习,榜样建立及模仿学习什么意思呢?

小时候我们做一件乖乖的事情,爸爸妈妈会给我们一颗甜甜的糖,这样的事情多发生几次之后,我们就知道了,做个好孩子跟获得奖励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于是我们为了得到更多的奖励,努力的去做一个好孩子,反之,如果我们做了一件坏坏的事情,爸爸妈妈会没收我们原来的糖果,还打了我们的屁屁,这种事情发生几次之后,我们也就知道了,做坏事和得到惩罚之间是有紧密联系,于是我们为了避免受到惩罚,努力不去做一个坏孩子。

以上,是班杜拉的学习理论,班杜拉又说:难道我们所做的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在亲自获得奖励或惩罚之后才知道怎么做?答案肯定是:no。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经验都是,通过对他人的观察而得到的,就如小孩子看到另一个小孩子,乖乖后得到糖果,与另一个小孩子做了坏事被打屁屁,这个孩子虽然没有吃到糖果,也没有挨打,可她同样知道,我要做一个好孩子,吃糖糖,不打屁屁。

在很多电影电视里面,有很多不守法,不守规矩,最后成了英雄。比如说:警察为了抓坏人做了丧尽天良的事情,但他是为了抓坏人,所以警察仍然是正义的英雄。又如:很多电视或电影里把婚外情描绘成正常的行为。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看多了这样的东西,潜意识慢慢培养起,做坏事也可以得到好处,做坏事也不会得到惩罚,或是可以被他人接受或谅解的时候,再加上我们前面说的,对暴力行为的冷漠会怎样呢?这就是班杜拉的理论,在这些暴力中施暴者就是观众的榜样,而观众则对这些施暴者就是模仿学习。

就如我们看电影或电视中,越觉得跟我们是同类人,我们就越容易模仿他们的行为模式。我们看的87%的电影或电视中,编导与导演都刻意的拉近观众与影片中人物的距离,让观众觉得自己也可以成为那样的英雄。

那电视和电影真有这么坏吗?在孩子的世界里,对他们的影响确实比较大,因为孩子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很有限,在成人的世界里,一个成熟的人,他是应该懂得选择性观看节目电视节目。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