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生活里是什么决定了你们的幸福指数?

昨天一大帮子老姐妹来我家玩,(为啥是老姐妹?因为都不小了呗,哈哈哈)其中一个妹子问我一个问题:为啥你跟姐夫过得这么好?我们怎么老是遇到那种“脑壳疼的”?

我回答她:选择大于努力。

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我,就是说我们生活里所有可以做选择题的时候,(那还有不能做选择题的?有啊,比如谁是你爹谁是你妈谁又是你的娃)那么你选择一个对的人或对的事去做要远远大于你后面的努力。

如果你一开始就选择错了,后面再怎么费劲也不可能有很好的结果,最好的结果也就只能到达一个凑合的程度,而90%以上的结果都是出力不讨好还惹了一肚子的悲伤,特别是“感情”这件事情,很多人老幻想着去改造对方,又幻想着用自己的忍耐去等对方改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最后蹉跎了大把的岁月后发现:对方真是伤透了自己的心,最后落得个心怀不甘与怨恨的“拖拖拉拉”“分分合合”……最后还是分手了。

她说那前面不知道啊,后面才发现怎么办?

我回答:为啥要谈恋爱?

就是给你发现对方毛病的时间啊,小毛病可以包容,原则性的大毛病那就要改正错误换掉对方啊。

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本事”跟魅力,以为你可以改变谁,告诉你你连自己都改变不了你还想改变别人?你要做的就是问自己是否能接受这样的一个人?如果不能:风紧扯呼。

所以找另一半之前你一定要先弄明白自己想找一个什么样“身份”的人,例如:炮友、情人、朋友、玩伴、还是一辈子过日子的?

前面那些就不阐述了,重点说说最后一个:一辈子过日子的。

那能过一辈子的就必须具备以下3点:

1:忠诚(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花花草草),为啥我把这个立在最前面?因为我最在意这个,嘿嘿嘿:。

2:有话说,2个人能有话说真的非常重要,2个连沟通都不顺畅的人往后的几十年你们要么分开,要么出轨,没有其它路可走。

3:遇到问题可以商量且和平的解决,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生活里很多夫妻都做不到的。

以上3点都做到了,基本可以保证你们可以生活一辈子。

那想过的幸福的就必须具备以下3点:

1:俩夫妻其中至少有一个情商高的,懂得处理生活里的那些“人情世故”。

2:夫妻俩都特别爱惜彼此,都把伴侣放在第一位。

3:夫妻俩至少有一个懂得生活情趣,例如每年都会安排俩个人的独立旅行,吃饭,看电影等“私密空间”。

那我说了这么多为啥没有提钱?钱是很重要,但如果有钱就能幸福,那幸福的人满大街都是,可你去看看多少有钱人离婚跟换衣服一样随便,又有多少有钱人抑郁自杀的,所以有钱有有钱的过法,没钱也有没钱的过法,读书的时候穷吧,可初恋的甜是你日后再风光的婚礼都追不上的万分之一的甜。

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过得幸福还是不幸福?

今天有一个小伙伴找到我,他问了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他过得特别不幸福?那些过得幸福的人有什么诀窍吗?

那我就以我个人的生活经验来谈谈这个话题。

过得不幸福的人都有一个共性:焦虑。

而焦虑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他们一定都有一些习惯,例如:爱攀比,爱多管闲事。

爱攀比是因为虚荣心,而虚荣心会让他们非常辛苦,其实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优秀跟富有,就算是世界首富也可能会被别人超越成为第二,第三,甚至破产,而优秀更难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完全看你如何去衡量了,所以当你总是想去与人攀比,你就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够“幸运”。

我不是说人就完全不该攀比,主要看攀比的性质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还是就是“看不惯别人比自己好”,因为虚荣心也有它的作用,它会让人变得更加努力,但是如果你一味的只知道攀比,而忘记自己的实际情况,那它不仅不会让你变得更好,而是会因攀比心而产生嫉妒,怨恨等等情绪,还很可能因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去做很多作奸犯科,损人利己的事。

有句话叫人心不足蛇吞象,所以人的贪婪是这世上最大的黑洞。

所以我们可以有虚荣心,可以攀比,但这个度一定要在合适的位置。

然后就是喜欢多管闲事,一个人能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就已经很好了,哪有那么多精力去管别人的闲事?重点是没人喜欢爱多管闲事的人。

那过得幸福的人同样会有一个共性知足常乐,不多管闲事。

当一个人踏踏实实做自己的时候,了解自己有几斤几两,然后每天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去管别人的闲事,即使他能力平平,相貌平平,收入也平平,可他依旧可以活得自在满足,这跟一个人的金钱,长相,身材都没有关系,说白了,幸福就是一种自我感受,是一种豁达的心态,能把这点想明白的人必然过得幸福,活得自在。

关于那些别人的生活,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最后祝大家每个人都能活得:自在。

关于那些想“自杀”的人

今天接到一个时时刻刻都想着如何才能“不痛苦离开的人”,这里的不痛苦当然是指:自杀。

我过往接待过很多这类想自杀的咨询者,他们一边觉得生活无比痛苦,一边有很怕疼怕痛苦,当然是指自杀的方式所产生的那些痛苦,可是一边又特别想死,所以就变成了天天想,但始终也没有付出行动,可内心又无比痛苦,因为遇到一点点事她们就会以“死”的形式逃避,然后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活不好死不了。

为啥呢?

因为她们的潜意识觉得反正都要死了,那就不用努力了,也用不着改变了,那结果能好?

图片

那我今天就以我个人的观点谈一谈自杀这件事,自杀到底对不对?可不可以?

因为大众一谈到自杀,好像立马就会:反对。

在大众眼里好像自杀就是一件不对的事情,总觉得没什么比命还重要,苟且也要偷生。

可我从来不会这么想,我觉得自杀不是不可以的,但要自杀前你要先弄清楚你自杀的目的是啥?

这一点很多人其实都不明白的。

在我这里自杀一般分4种情况:

第一种:病痛,例如癌症晚期,看不好了,人又非常痛苦,然后选择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

第二种:自己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病痛,也说不上有什么悲惨,但就是觉得活着没意思,就想死,反正活着跟死了对自己好像没什么区别,死了起码不用起早贪黑去上班。

第三种:殉情(这是我的世界里最浪漫的事情没有之一)。

第四种:感到生活各种不如意,特别想改变这一切,可发现自己好像都做不到,然后想着死了算了。

那么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的自杀我都是能够接受的,那关于如何自杀不痛苦的方式其实也很简单,如果没有恐高的,跳楼肯定是首选,毕竟也就几十秒就能解决的问题,时间短安全高,而且死亡时人是丝毫感受不到痛疼的,而且选择15楼以上也不可能存在死不掉的尴尬意外,为啥说要15楼以上呢?正常8楼就能摔死了,但也有命大的,所以安全起见定在15楼,如果恐高的,那可以吃2盒安定,买一罐煤气,又或者烧一盆碳,当然一定要找一个你一个人住的地方,不然被人发现也是白折腾一回,还浪费公共资源。

那如果你是第四种,那完全没必要自杀,因为你只是不懂得处理事情的方法,那你完全可以求助专业人士帮忙,(当然那种想赚一个亿的你还是死了算了)那这种真的自杀死了,那真的死的有点冤了,这个世界上办法总比问题多。

那很多人可能要抨击我:你教人家自杀,你有没有想过他们的父母?

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们,那些想要自杀的人没有一个会有一个真正的好父母,孩子为啥宁愿选择自杀?说明她们向父母的求助是无效的,没有一个人的自杀是真的冲动,自杀前每一个都已经向身边的人“求助”过很多次了,既然如此,那又有什么好向他们交代的呢?毕竟命是自己的,这个主可以做。

那又有人要说那孩子怎么办?一个人连自己都挽救不了了,就算她活着她也挽救不了她的孩子,所以她的生死并不会让她的孩子变得更好,所以每次看到那种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自杀的,我都会给她们点一个赞,最起码她们这辈子在最后总算做了一件对的事情。

死亡从来就不可怕,物质守恒定律,死亡不过是改变了一个人存在的一种形态方式 ,能说明的也不过是做人的这一次比较失败,所以重头再摇一次骰子罢了。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之“伤”?

我女,今年31岁,研究生,出生在一个兄妹比较多的家庭,我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农村。

我家也有重男轻女的问题,但我今天的问题当中,实际上没有涉及到重男轻女这个问题,我现在最大的心里问题就是:我不知道怎么原谅我的父亲

我是能够理解我妈妈的,虽然小时候我妈妈也经常指责我、情绪不稳定时还会打我,但我都能够理解她,因为她一个人带我们兄妹四个很不容易。

我接受了我妈妈的样子,我也做出了改变,会对她表达出我的爱意,就比如每次回到家我会欢喜的拥抱她,像小女生一样撒娇地抱着她,所以,跟我妈的关系现在还是很好的。

但我始终都不能原谅我的父亲,从小他就很少在家,而且每次好不容易从外边回来的时候还要经常跟我妈吵架,甚至打我妈,我不能够接受、更不能够原谅这个男人。

我也经常跟我妈说一句话“如果是我,早跟我爸离婚几百遍了”,但现在我爸妈的关系却挺好的。

他们两个现在是一种相互陪伴、相互扶持的关系,可我内心里依旧没办法接受他。

答:对于上述故事,有三个地方是值得思考的:

第一:父性力量的缺失,会让人缺失自我克制。

一个人无论经历了怎样成长过程,都要回到一个叫“三角关系”看待这个问题,作为子女,一定要克制住自己“想到父母位置上”的冲动。

这里的三角关系是指一个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结构关系。

如果父亲站在父亲的位置上,母亲站在母亲的位置上,孩子站在孩子的位置上,那么这个三角结构是平衡的、稳定的。

而如果孩子要站到母亲的位置上,或者站到父亲的位置上,那么这个三角结构就失衡了。

上述故事中的女主所说的“如果是我,都不知道跟他离婚几百遍了”,这里面其实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代入感就是:“我要成为我的妈妈,并且要决定她的人生剧本该怎样展开,我已经数百次的谋划要为她写一个剧本了,但她总是不听我的。”

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种内动力,要知道,我们永远无法去代替另外一个人活着

所以,我们要学会自我克制。

为什么上述女主没有学会克制?

那为什么没有父亲位置就没有办法学会克制呢?

因为性的爱里面有一种很重要的力量就是——规则,就是知道什么话我们什么话我们不;知道做对了我们得到什么做错了我们又失去什么

所以一旦父性的力量缺失,就会导致我们的人生没有这种规则;而一旦没有规则,生命就会像变得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没有克制。

第二:我们是没有原谅父母的资格的。

女主自认为自己的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等都已经超越了自己的父亲,所以才一再的用原谅这个词去鄙视父亲,原谅这个词表达了自己已经远远超越了父亲“高高在上”的一种视角,女主再三强调,我没办法原谅父亲,其实子女是没资格原谅父母的,除非是父母刻意为之的错误。

因为你自以为自己的一切都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但你忘记了是父母将你带到这个世界,才有了这一切的起点跟机会,所以只为了这一点我们都应该要说一声谢谢。

第三:很多东西只是能力有限。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父母没有给予我们足够好足够多的东西因为我们总认为他们还能给更多,但却不知道:当时的他们,已经做了力所能及的一切

关于这一点,或许直到我们为人父母、站在一个付出者的位置上时,才能真切地体会到:没有一个父母想把事情搞砸;只有极少数的人是故意想当一个坏父母的;就像绝大部分的人在结婚的时候都真挚地想要白头到老、想要好好互相对待,但能力有限。

怀疑他们的意愿,是大错特错、诛心之论。因为事实恰恰相反,他们有百分百的意愿,只是没有能力。

我可以说得再通透一点,也许他们有一个非常强烈“想把全世界最好的给我们”的意愿,但他的能力只能给这么多

比如不断被人提及到的“重男轻女”议题,其实也是同样的问题。

有的人会抱怨说“他们明明有能力给我更多”,但我们要看到一件事:他们确实有能力给弟弟买房子,但他们没有能力超越这种“重男轻女”思维的局限性。即只看到了他的经济能力,却没看到他的心理能力。

总会有人来到你身边

(为何这种身材只出现在网络呢?)

美女

今天一个来访者跟我倾述,说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她感到很迷茫、苦恼、甚至焦虑。

我问她为什么?

她说我是一个很怕孤独且又很怀旧的人,可是好像我身边至今都没有一个能一直陪在我身边的好朋友,也遇到过很多”好朋友“,当时也是真的好,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走着走着就散了,大家好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变得不再有话说,然后不再联系,最后不了了之,可我还是时常会去怀恋那些人,那些美好的回忆。

包括曾经的那些“前任”,为什么相爱的时候明明那么甜蜜,可是分手后就变成了最冷漠的陌生人,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搞笑

其实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有它的保质期的,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的一生很长,要遇到很多人,而我们的精力其实很有限,我们除去上班、赚钱、照顾家人、照顾自己之外能留给朋友的已经很少很少了。

不是有句话叫:一个人的精力其实只能维系3、5好友,所以一个人一生能拥有的好友也就那么一点,再多我们自身是维护不过来的。

美女

所以,当一个人的精力不够时,就会自动的排除那些不再那么重要的人际关系,所以如果一个人能成为你们彼此一生的朋友,那一定要珍惜,因为你们都是彼此在排列无数次重要关系中始终重要的人!!!

但你不用担心更不用焦虑,因为每一个遗忘的背后都说明有了新的人选替代了原来的那个人,你会发现,我们总是在不断的失去之后也会重新得到,因为,总会有人来到你身边,人生最美如初见。

美女

很多人的相逢是因为不了解,很多人的离开是因为太了解。

而前任一般都是最不能也不可以成为那么重要的人,否则他(她)是不可能幸福的,所以曾经真爱过就够了,至于未来没有交集也许才是最好的结局。

生活的本身就是一场遗憾的艺术,你要懂得去看见那些现在正拥有的美好跟幸福,你才能将遗憾过得最接近圆满。

为何“童年不幸”的人长大后更容易“不幸”?

(好一个漂亮的侧翻停车)

搞笑

都说好的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

其实除此之外,拥有不幸童年的人长大后获得幸福的概率也是要大大的小于拥有幸福童年的人,那这是为什么呢?

本来说童年不幸的人不应该在长大后更加懂得珍惜嘛?那为何反而恰恰相反呢?

(好一只“颜猫”)

猫

首先:本我内在的能量缺失

如果你去了解那些连环杀人犯,你会惊讶的发现这群人几乎每一个都有一个不幸且无比悲惨的童年。

假如把一个人的童年比喻成一个充电宝,那么拥有一个幸福完整的童年就像一个质量好容量大的充电宝,当我们在成年之后遇到哪些困难时,这块充电宝会给予我们无限内在能量的补充,让我们健康的渡过哪些困难,而拥有一个不幸童年的人就好像是一个自身就漏电的充电宝,它不但在你成年后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的给予你补充能量,还要不断的从你的当前去吸收它自身的欠缺的能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长大后一直都在寻找童年缺失的东西。

(贫穷是最好的冷静剂)

其次: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才能形成一个幸福的童年?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的根本原因,因为幸福的童年里必定会有一个拥有着正确价值观的“抚养人”,抚养人会从小给予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而这些为人处世的方法跟思路便会成为你长大之后的“经验”,也就是说拥有幸福童年的人从小就习得了正确处理事情的能力跟方法。

而拥有不幸童年的人在这一块是缺失的,他们的抚养人自己都生活的乱七八糟的,他们那里有能力教别人什么正确的生活方法,所以这群孩子从小就缺失了如何正确选择跟判断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所以长大后的他们自然就更容易陷入另一场不幸。

这就是为何那些父母离异,争吵的家庭里的孩子更容易离异跟争吵,因为他们从小看到的家庭环境就是这样的,他们没有看见过家庭和睦,夫妻恩爱的人是怎么相处的。

有一句话叫:孩子都是父母的复制品,真正能完全摆脱父母影响的人极少极少。

美女

最后:如何摆脱“不幸童年”?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摆脱,不幸童年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呢?

方法是有的,但完全摆脱还是很困难很困难,不过还是可以调整好很多很多的。

方法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在哪里,然后有意识的去规避或改变这些问题。

第二步就是要不断的自我催眠,也就是自我说服,告诉自己已经长大,童年的那些缺失已经过去了,你再也不是那个弱小而无助没有选择的孩子,现在的你是有力量的,是有选择的,你是可以掌控长大后自己的生活的。

其实缺失的就是缺失的,是无法被真正弥补的,因为没有人能真的成为你童年缺失时的“父母”,所以你需要的不是弥补,而是真正的长大,从内心真正的肯让自己长大。

一个人的出生无法选择,但一个人的未来是可以选择的。

你就是你自己生活的作者,所以你干嘛要把自己写的:那么惨?

如果你对自己很模糊,那么可以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你剖析自己,给你专业的建议,这样会更有效的改变自己的命运。

到底该不该”查”伴侣的手机?

漂亮的花

今天有个来访者跟我咨询,到底该不该查老公的手机?如果该查那什么时候查比较好?

对于这一点,我个人意见是:婚前检查,婚后不查。

图片漂亮的花

首先:为啥要婚前检查呢?

恋爱的时候,检查手机可以很好的发现对方是否有暧昧、劈腿的毛病,一旦发现也好认清对方的人品,避免浪费时间,好及时止损。

我这里说的是检查并不是那种一天到晚的去翻看对方手机啊,而是不定时随机性的翻看对方手机,有时候可能就是随便看看并不是真的去查对方的聊天记录,而是去“拿”对方手机,然后拿到对方看不见的地方,哪怕只是拿过去放边上并不去翻看,为的是看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完全坦然没有丝毫紧张跟“护机”的动作,那么可以肯定对方99%都是心理没鬼的,再不要脸的人出轨都会心虚,那只要他心虚他就一定会“护机”或紧张。

漂亮的花

其次:为啥婚后反而不检查了呢?

因为一旦生起要检查对方手机的时候,怀疑的种子便产生了,而不信任是夫妻之间最大的“敌人”。

还有就是万一检查出来什么了,你又是否能承受那样的结果?如果你还没有承受那种结果的能力或勇气,那你最好不要去检查伴侣的手机。

生活要想过得去,你就不能太“认真”。

生活里谁没遇到过几个有好感的人呢?

漂亮的花

最后:出轨跟离婚的距离?

其实大多数人只是玩玩小暧昧,就算出轨也仅仅是出轨,他们都并不想离婚。

所以如果你对自己的婚姻还是需要的之前,那么“糊涂”一点可能会过得更好,当然,如果你是一个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的,那么你就要在恋爱之前就明确的告诉对方,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后遗症,毕竟一般情况之下,出轨的人在出轨之前都是要经历较长一段时间的暧昧期的,眼里容不得一粒沙的人,也必然会有查手机的习惯,那这个习惯自然可以保持一辈子,毕竟这么年代想出轨是没办法绕过手机的。

漂亮的花

教你如何识别“心理咨询师的骗局”

(老规矩:美女提神)

美女

昨天我接到一个算有点“特殊”的咨询吧,咨询者跟我说了一件她的经历,就是她在找我之前已经找过好几个心理咨询师了,(她主要是有强迫症)其中一个“很有名”的咨询师,名字我就不方便说了,那个咨询师收费是2000一小时,在北京的,而且在对比几个咨询师之后她还是觉得那个咨询师水平最高,而且那个咨询师还在收徒,不收费的,只可惜她只收在北京的徒弟,外地的不收,不然她就去了。

那我为什么要把这件事情特意写成公众号呢?

因为我真的有点不忍心那些“小可怜”被自己最信任的“自己的心理医生”给骗了!!!

没办法,我就是一个这么有着正义感的“小可爱”,而且在我心里,我是真的有点“同情”那些寻求心理求助的人,总觉得她们(他们)是一帮“小可怜”。

猫咪

第一点: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师徒?

师傅跟老师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简单一点说:

师傅一般都是一对一,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一辈子也收不了几个徒弟,情感投入极大,而且一般都是不收费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般都是指师徒关系。

老师一般都是一对多,例如开班或学校,其实是没多少个人情感在里面,明码标价,学完走人。

猫咪

第二点:为什么会有老师跟师父之分?

都是传授技艺,那为何还有这么大的区分?

因为师傅找徒弟,一般都是有“传承”的意义在里面,也就是说师父一般都是有自己的“诀窍”,是不会轻易传授与人的,只会传给自己觉得对自己的“职业”特别有天赋的“有缘人”,而心理咨询师用的就是人的情商,而一般需要寻求心理帮助的来访者恰恰这方面是她们的短板,那么对于那么高情商的心理咨询师本人来说,她怎么可能会在自己的来访者里面收一个情商短板的人做自己的“传承者”???

她是闲着没事干,专门跟老天爷抬杠玩?

搞笑

第三点:你凭什么这么命好?

按上面咨询者提供的,那个心理大佬2000一小时,而咨询师都是按时收费的,而一个心理咨询师在学习这门技能考核之前,至少得系统学习一年以上,而这还只是基础,那么就算你是个天才,你100个小时就能学会这些,那人家2000一小时100个小时等于20万,20万啊!!!

人家跟你一个毫无相关,没有任何私情的陌生人,凭啥会在你身上投入最低20万的时间成本?人家告诉你不收费,真相不是不收费,是要收的你“倾家荡产”,因为你心里在想着2000一小时,很快就能把本钱赚回来,切……做梦吧,这就是应了那句话:有些人把你卖了你还在给人家数钱。

人为什么会被骗?

都是一个原因:想得美!!!

猫咪

最后:为啥你会过得不开心?

过得开心的人跟过得不开心的人其实就一个区别懂得换位思考,也就是想得全面的人更容想得通,不会钻牛角尖,这跟学历无关哦。

有句话叫: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如果你能说服你自己,那么全世界的眼光对你来说都会不屑一顾,爱咋的咋的,那么你自然活得自在潇洒。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例如我这篇公众号被上面写到的咨询者看到了,她会有2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第一种:很自卑,沮丧,甚至羞愧、愤怒,因为她也觉得自己有点傻,这都能相信,然后又觉得我竟然会拿她的这件事来做文章,所以会生气,愤怒。

此时的心理颜色为:灰色&沮丧。

第二种:她觉得自己很庆幸,就仅仅因为自己不在北京,所以躲过了一次被骗的经历,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骗局,哼,信你个鬼哦,“糟老婆子坏得很”,然后觉得自己很聪明。

此时的心理颜色为:绿色&愉悦。

我前任到底是不是在骗我?

我38岁,未婚,跟前任分手一年多,目前有女朋友,前任也未婚,目前也有男朋友,可前任经常跟我表达过得不开心,并不是说她男朋友对她不好,而是相反的对她特别好,可就是本人比较木讷无趣,觉得还是跟我在一起的时候最开心,有几次她酒喝多了,给我打电话只说了一声很想我,然后啥都不说就是一直哭,哭得很伤心。

其实我也觉得跟她在一起时最开心,当初是她不要我的,听她哭我也很不舒服,于是我提出来让她分手,我们重新在一起,可是她不愿意,她说她男朋友对她很好,她不能无缘无故的抛弃他,我不知道她说这话到底是真的还是骗我的?她既然不愿意跟我复合又为什么告诉我她过得不好呢?这到底是什么心理?

首先:她到底过得好不好?

她可能过得没有她理想中的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一定过得比跟你在一起的时候好,从她不愿意离开她现任回到你们的“过去”就能充分说明这点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的本性。

其次:她到底有没有骗你?

她说想你到底是不是在骗你,还真没有,我相信在很多时候她是真的想你了,与其说想你,不如说想那些跟你在一起的风趣幽默的快乐时光,还有那些她说她过得不开心,但并没有说她过得不好,不好跟不开心是不同等的哦。

过得好有很多项目,例如她男朋友很爱她,宠她,给了她很好的物质条件,给了她很安稳的生活等等,都是过得好的条件。

但她男朋友给了她很多过得好的条件,但为人木讷无趣,所以她还是不开心,当然这种不开心肯定只是一小部分时候,否则她也不会留下来。

生活嘛,本来就是一种残缺的艺术!

最后:她为什么要告诉你她过得不好?

因为怀恋啊。

人吃饱了就会想得到更多,所以当她得到了很多她想要的东西之后,她就开始怀念曾经拥有但现在没有的东西了,那就是你的风趣幽默,但她心理明白,光靠一张“会说的嘴”是不能过日子的,也就是说她是一个特别知道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的人。

她跟你说她不开心,其实就是希望你能继续跟她聊聊天,甚至像当初那样“哄”她开心,假如她告诉你自己过得很好很好,你还会去哄她开心嘛?你可能一生气直接把她给拉黑了,人们习惯“怜爱”弱者,所以她才要扮成一个弱者啊。

“连环夺命考”到底是不是:爱?

(这是摸着开关了?)

经常能听到有人抱怨自己的爱人喜欢给自己打“连环夺命拷”,打连环夺命拷的人往往会解释为:这是一种在意,一种爱,而被打连环夺命拷的人却视作“夺命……”,那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这到底属不属于爱?

疫情、病毒、搞笑

打连环夺命拷的情况一般需要一个背景,基本就是给对方打电话,可对方没接,然后就连续打几十个……有些病情晚期的可能能打它个上百个,阎王爷都被你吵醒了吧。

实际上,打连环夺命拷的这个行为如果你非要把它解释为爱,在乎,那你还不如把它解释为“占有跟掌控欲”更加贴切,因为在打第一个电话的时候,可能是有事要说或要问,可对方没有接,那打第二个,第三个的时候还没有接,可能就有点担心了,怕对方出了什么事,但打到第四个的时候心理一定更多的是愤怒了,觉得对方怎么敢不接自己电话,怎么能不接自己电话等等,再到后面里面更加包含了报复心理了。

讲句真心话,这年头谁的手机能离自己3尺以外啊?所以不接只能说明:对方不想接或真的不方便接。

无论哪种情况你都不应该继续打。

搞笑

那打电话的正确次数是多少呢?

2次,极限3次,事不过三,三就是一个多的意思,如果3次对方都没有接,那就是不想接,你还死皮赖脸的自讨没趣作甚?如果不方便接,你还打?你这是爱还是tm的迫害?

假如对方真的遇到了意外,你这连环夺命拷是想吓走歹徒还是厄运?

(车贷还清了就可以快点了吧)

搞笑

我们一般情况下,如果找对方有事,那么打一次电话对方没有接,可能是没有听见,那么再打一次,如果还没有接,就给对方留言把事情简单说一下,并让对方在看到信息之后及时回信息或电话即可。

这样既不会显得你无理取闹,也把事情说明白了,再则也不会弄得对方尴尬,毕竟人有时候就是会有不想接电话或不方便接电话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