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入侵人体的全过程

虽然宣传里面的结果好像一切都“来得及”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但讲真,那只是“新闻联播”里的生活,真实的生活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

你确实获得了国家的免费治疗,也确实可以活很久,可是你的家人还敢像过去那样跟你亲近?

答案是:不可能。

首先就算你儿子肯,你媳妇她都不能同意,你媳妇更不可能让你的孙子跟你“来往”,估计能让你“远远的瞅一眼”就不错了,绝对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让你抱啊,亲啊的。

最好的状态可能最多大家偶尔一起聚个餐,吃过各回各家,这个聚餐的场地都不太能出现在儿子家里,遇到“怕死”的儿媳妇,估计连老头子家都不会去,吃饭也只会仅限于饭店,更别说去她家串门了。

还有就是也不可能还能像过去那样在“朋友圈”跟老哥们一起下棋啥的了,因为除非大家没一个人知道你得艾滋病了,不然谁肯跟你一起玩?都一把老骨头了,有几个不怕死的?虽然大家都知道这玩意平时并不传染,可大家心里恐慌啊,谁都想着万一意外受个伤留个血啥的,那不得吓死啊!!!不为自己想也为家人想想不是?而想完全不外泄这其实是一件特别艰难的事情,毕竟还有儿媳妇,孙子,丈母娘等等这些特殊的人群,不是有那么一句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天下哪有不漏风的墙。

再说自己也心虚不是?所以自己也会变得不愿意与人接触。

那你想想,这生活还能恢复到过去?

所以自律的生活才是王道:好好生活,别嘚瑟。

顺便提一嘴,为啥大家会那么“排斥”艾滋病人?

因为艾滋病传播人群真的“好人”很少,毕竟因为卖血针头而得艾滋病的还是极少极少的,最起码中国目前是这样,国外什么情况咱也不知道就不乱加评论了,以前还有输血得的,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因为献出去的血需要经过艾滋病检测,没有才会投入使用,98%以上都是卖淫,嫖娼,吸毒传播的,那种老公在外嫖娼得了传给老婆的,其实也属于间接嫖娼哈,遇到这种情况直接弄死对方算了,杀无赦。

为何艾滋病的高发人群是:老年人?

艾滋病

一说到艾滋病,大家就会立刻想到:“乱。性”这2个字。

一说到老年人,大家又会觉得“与性无关”了,甚至对于老年人的性需求被评判为“老不正经”,好像大家觉得老了就应该没有性生活了,没有性需求的老年人才符合大家对老年人的正常理解。

可现实是这样吗?

很明显:不是。

老年人因为身体的衰老,对性的需求没有年轻人那么高,但依旧实实在在的存在,特别是对于一些身体很健康的老年人,在老来无事可干的时候,对性的兴趣可能比年前的时候更加浓烈,这是为啥子呢?

你可以试想一下你过年放假在家时候状态:

1、带薪。

2、不用考虑任何工作问题。

3、生活时间完全自由。

4、特闲……。

5、老婆处于绝对安全期。

在饱暖思淫欲的状态下你想干点啥?

艾滋病

而退休的老年人基本天天处于这个状态,所以性会变成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娱乐项目,因为年纪的问题,又不用考虑会意外怀孕,所以大家自然就不会采取什么避孕套措施。

(一肚子火)

艾滋病

而避孕套在大多数人眼里,其实就是避孕的作用,对于防病功能大多数人都是忽略不计的,最多也就是个附加功能,这一点欧洲发达国家要好得多,所以老年人发生性行为基本没有人会带避孕套,特别是那些单身的老年人,时间太多,人又怕孤独,所以他们往往会有很多不固定的性伴侣,这就使得艾滋病在老年人群里肆虐。

(我就认识一个大爷今年快70岁了,他从50岁离婚以后再也没有找过对象,他特别喜欢跳舞,一起跳舞的老太太基本都是他的性伴侣)

哪些人需要做心理咨询?

心理问题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当然也就不可能1次2次咨询就能将它们彻底解决掉。

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与性格有关,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心灵的成长。成长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哪准确的来说那些人需要做心理咨询呢?

就象一个身体上很健康的人,也最好每年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一样,每一个正常人都应该每年花一点时间去看看心理医生,在你不开心或苦恼的时候。

做心理咨询不仅仅是解决自己的心理疾患,而更是使自己的心态更加健康,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在西方发达国家,上到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均把看心理咨询师视为一种高贵的精神消费。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咨询?

1

谁痛苦,谁求助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条原则——谁痛苦,谁求助。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某个家庭中,妈妈天天唠叨,孩子感到不胜其烦。于是孩子建议妈妈说:“妈妈,你应该去做心理咨询。”而妈妈对此置之不理。

在这个场景中,妈妈的唠叨就是其调节情绪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妈妈很习惯,不习惯的是孩子。是孩子受不了妈妈的唠叨,同时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应对,于是内心感到痛苦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相比起妈妈,如果是孩子——即关系中更痛苦的一方来求助,改变的动力其实是更强的,心理咨询的效果也就会更明显。

也许有人会说,那孩子建议妈妈去做心理咨询也是一种应对方式,为什么就没有效果呢?

原因很简单,妈妈没有痛苦到要去做心理咨询的地步,这种方式或许不是她最需要的。

妈妈虽然天天唠叨,但一个行为模式天天做,背后一定有其获益的部分。

比如,妈妈通过这样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排解自己的情绪,她获得的是和他人以及自己的联结,这的确是调节心理的一种方式。

相比于心理咨询,“唠叨”使妈妈收益更大,于是对孩子的建议置之不理,也是可以理解的。

劝说他人去做心理咨询往往作用不大,也是相似的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咨询的动力需要从一个人的内心出发:谁痛苦,谁求助,谁改变。

2

痛苦是内心的体验,外在很难衡量

我们到底痛苦到哪种程度?是还能忍受,还是不能忍受?是必须求助于外界还是自己能消化?这个问题只有自己最清楚。

心理咨询很看重一个人内心的体验,在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做心理咨询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

痛苦的感觉是你在经历着、体验着,所以也就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它现在处在哪种程度上。

有的人会去做各种各样的量表,看一下自己的抑郁指数、焦虑指数等等,都是可以的。

但另一方面来看,这些都只是辅助我们进行自我探索的工具。最终的判断,以及做出决定是否求助于心理咨询,还是要依据自己内心的体验。

理解自己内心的体验,往往需要我们将自己沉浸其中。

举个例子,作家余华在写《活着》的时候,第一稿是以第三人称“他”来叙述故事的,但写到一半的时候怎么也写不下去了,然后他做了一个很重要的修改,把第三人称“他”改成了第一人称“我”,结果很顺畅的完成了整部作品。

对于内心痛苦的体验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跳出来去谈论痛苦,经常是被卡住的状态,而把自己投入进去,才可能对内心的痛苦有更准确的理解和判断。

那么,如何判断内心的痛苦体验是否到了要寻求专业帮助的程度呢?

我们每个人对于痛苦的耐受都是不一样的,不妨试着给自己体验的痛苦程度进行排序。

例如:想一想你所经历的事情当中最痛苦的那件,体验它带给你的感受,然后给这种感受打一个分数:10分。再想一件不怎么痛苦的事件,也去体验它带给你的感受,可能是3分,亦可能是2分。

依据这两个分数,我们目前体验到的痛苦程度就比较好判断了。

个人不建议大家到了10分的痛苦程度再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因为到这时,我们的心理状态已经有了太多的损耗。相比之下,8分可能就已经是需要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程度了。

3

主动求助意味着主动改变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心理咨询中的动机问题。心理学中动机指的是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动机在咨询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激发功能,这就是之前提到的“谁痛苦,谁求助”。

痛苦会激发一个人向外寻求帮助。而寻求帮助只是改变的第一步,心理咨询要想有好的效果,我们也要在这之后做许多努力。

这就涉及到动机的第二个作用:维持和调节功能。

心理咨询说到底还是需要来访者做出改变的。改变如何发生?动机越强烈,改变的可能性越大。这其中,来访者的主动性是很重要的。

在医学领域有一句话叫“医不叩门”,意思是说医生不会主动去敲开病人家的房门说:“来,我给你治病吧”,因为这样很容易激起病人的防御心理,病人很可能会说:“我好好的,治什么病!”

相似的场景也经常发生在劝别人去做心理咨询的情况里。一些学生入门心理咨询之后,会去建议周围的朋友遇到心理困扰就去看心理咨询,觉得心理咨询一定能够帮到他们。

心理咨询或许真的有帮助,但前提是这位朋友有动机去主动求助。这样,在后续咨询工作中,来访者和咨询师建立起的工作联盟才够牢固,来访者才能够真正从心理咨询中获益。

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咨询师反而是咨访关系中相对被动的那一方。

这种被动体现在,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来访者做好准备迈出第一步,做好准备做出内心的改变。当来访者做好这样的准备时,也就到了心理咨询发生的“时机”。

艾滋病的:阻断药,你知道吗?

有多少艾滋病携带者,不是死在艾滋病的荼毒下,而是先死在了自己的恐惧中……

就像之前一个火爆网络的一个视频中呈现的那样:

翻云覆雨之后,男生告诉女生自己是艾滋病患者;

女生听了之后,除了不敢置信地问了一遍:

“你是不是真的有艾滋”

之后,便是赤裸着身子蹲在地上痛哭,再也没有了多余的动作;

相比之下,2017年去泰国旅游被迷奸的男子的做法,才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

2017年微博网友(男生)去泰国旅游,结果被按摩店的按摩师(人妖)迷奸了,感染艾滋前,他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最终避免了伤害。
而这个措施,就是“艾滋阻断药”
很多感染了艾滋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阻断药,就认为“感染了艾滋”后,人生就完了,然后就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任由艾滋病毒真的发展成了“艾滋病”。
他们永远不明白,染上艾滋病毒≠染上艾滋病。
HIV需要在体内发展一段时间才会变成艾滋病。所以在这之前,HIV感染者完全是可以进行自救的。
而“艾滋阻断药”就是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救命药!
这种“阻断药”可以在发生了高危行为(无套性行为或公用针头针管等)之后,用来阻止艾滋病毒扩散的药。
研究证明:阻断药的药效非常显著,失败率只有5/1000左右;
一般来说,在发生“高危行为”之后的72 小时内开始吃阻断药,就能大幅减少感染 HIV 病毒的几率;
如果还不放心,也可以争取在24小时内服用阻断药,阻断的成功率会更大。

艾滋病是可怕,但更可怕的难道不是对艾滋病的无知吗?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无非就3个:

血液、母婴和性接触。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就是性接触;

如果我们能做到洁身自好,严于律己,不随便发生性关系或者做好安全措施,那么感染艾滋的风险就会降到很低;

如果不幸,中招了,那也千万不要着急,记住“艾滋阻断药”,及时去吃,将艾滋病扼杀在摇篮里。

目前,艾滋病的治疗方案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研究出治愈艾滋病的药物: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活着,千万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被“无知的言论”所恐吓;
在疾病杀死你之前,千万别被无知杀死!
病痛很短,人生很长,一时的激情可能毁掉一生,一时的无知可能毁掉生命;
吞下这颗“阻断药”之前,请立刻、马上在第一时间救助自己;
也希望,这份“阻断药”你永远不用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