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是想吐槽一个“现代艺术家”:周雯静。
这个世界有时候总是有莫名其妙的“愤青”被莫名其妙的“追捧”。
下面这篇文章就是这种情况,这个叫周文静的拿着节育环大做文章,大肆宣扬祖国的不人道,对广大妇女的昧良心摧残。
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节育环对身体确实存在一定量的伤害,但一定是在相对比较之下伤害最小,最便捷,也是最容易起到避孕的一种。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避孕环这种东西存在过,那么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状态?
可以参考:印度平民窟。
避孕环是中国在那个时代唯一的出路,因为大家都必须承认,靠老百姓戴套避孕不太现实,而吃药很多时候也会忘记,老百姓很多时候忙得要死哪里能做到保证每天记得吃那个玩意?所以避孕环便是最便捷也是最不需要后续的方法,同时也是避孕效果最好的,所以致使到今天依旧很多女性主动采取这种避孕方式,包括现在的上海人。
想想过去多少女人在生孩子的过程中死去的,再想想多少孩子因为养不活而病死饿死丢弃的,还有意外怀孕想流掉孩子自己在家拿箱子压肚皮的(我妈就告诉我,她们那时候很多怀孕的不想要的就用这种方法),比起这些,那点避孕环引起的增生,粘粘真的不算什么好伐!!!而且避孕环只要在保期内拿掉旧的换新的,就不会发生增生或粘粘现象,而保期时间有5到15年不等,还有终身不用拿出的,上的时候医生都会询问你要用哪一种。
这就好比你腿断了,医生给你上了一个钢板,让你一年后来取出来,结果你根本不把医生的话放在心上,很多年后出现了问题,然后怪医生?
我只想说一句:那些喷计划生育不人道的人,如果没有计划生育,你现在连字估计都不认识,那有什么资格在网络上做“愤青”?
(以下是那位“伪艺术家”)
再到2016年的一月一日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这36年的时间里出生大小孩
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的
在城市的街道、村子的路边一定
都能看见上面那些
用红色油漆涂写的大字
铺天盖地的出现
是因为新中国刚成立不久
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
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面临巨大的挑战
从而政府出台了计划生育这一项计划
以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在王小帅的电影《地久天长》
中有这么一段
机械厂的丽云、耀君两夫妇意外怀上二胎,被同厂的计划生育主任海燕知道以后便立刻押着丽云去医院堕胎。
电影中的场景实际上
在那个年代时有发生
只生一个成为了当时铁打的标准
因为你响应了国家号召
但如果你怀上二胎却想留下来
可以
你必须缴纳高额的
“社会抚养费”
这个费用在80年代大约要
300-800元
最常采用的避孕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给女性“放环”
另一种是给男性“结扎”
相对于男性的不可逆的结扎手术
都是女性去医院做放环手术
从而达到有效的避孕
计划生育、二胎政策、避孕
一经展出便被许多百万大V转发
上万网友热议
因为她的作品网友们第一次了解到了
关于女性那些难以启齿的
疼痛
她的作品《女人系列·节育环》
更是
让上万网友的集体回忆从前
许多网友在回忆
自己母亲放环、取环的同时
也在指责计划生育的弊端
这一整面的看起来像首饰
一样弯弯曲曲的金属物件
就是我们的“节育环”这300件
节育环是周雯静从各个地方收集而来
按照实物一比一等比例制作
但只要是经历过放环的女性
一定对它们印象深刻
变得高级了起来、艺术了起来
但你仔细想想便又觉得很心酸
因为从计划生育开始
这块布就是一块”遮羞布“
它把坏的遮盖住、再把好的显露出来
让很多人天真的以为这是
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东西
《红色系列·节育环》
在她的另一个系列作品中
她更是将节育环印在一块块的瓷板上
压出形状再将陶板烧制出来
涂上鲜艳的红
这样的制作
使得观者在看展时“疼痛”的感觉
更加的强烈
《红色系列Nº1》
这些作品的诞生都是周雯静陪
自己去母亲去医院后
开始一点点在她脑海里形成的
2011年周雯静陪自己的母亲去医院取掉
在母亲身上带了20多年的节育环
出现了大出血的情况而医院当时
诊断母亲为子宫癌
周雯静在听母亲讲述关于节育环的
各种故事、经历后
产生了制作以女性视角为主
的系列作品的想法
《孕》
《避孕药》
从2011年开始她制作了许多
关于女性、生育、生产
女性独有疾病相关的作品
看起来精美无比的节育环、
血淋淋的手术工具
黑白为主的乳腺增生X光图像
每一件作品都在用
十分直白的语言
为我们展示女性长久以来一直要面临的疼痛
《增生》
经过了前两个
《女人系列》和《红色系列》作品的
成功展出后周雯静又将自己的视线聚焦到了
怀孕的女性身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试验
最终她创作出了《红色系列Nº3》石膏作品
这一系列的作品与前两个系列相比
显得更加的直观、赤裸
她用石膏制作出怀孕的半身女性躯干
在将它们放置在红色的墨水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
石膏的底部会渐渐吸收红色墨水的颜色
从而让作品呈现出一种十分
血腥的感觉
《红色系列Nº3》 石膏
红色代表着鲜血
它即是新生的热情
也是隐喻着伤害、死亡
等等一些十分残忍、阴暗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