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的“乱伦”年纪,竟然只有5岁

前几天我接到一个“乱伦”的咨询,我想如果申请吉利斯记录乱伦年纪的话,一定能破最小记录,因为当事人最小的竟然只有5岁,最大的才13岁,你可能会质疑,这算乱伦?你还别说,还真算。

经过了解后得知:原来是三个“孤儿”之间发生的乱伦“事故”。事情的发展经过是这样的:

有3个兄妹,大姐13岁,二姐11岁,弟弟5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也随后离开了这个家庭嫁人了,就只剩下3个孩子相依为命,生活费都是舅舅定期给的,3个孩子住的一房一厅,家里就一张床,父母还在的时候,母亲一直都是带他们3个孩子一起洗澡一起睡觉的,而且还都是裸睡……。

母亲走后,弟弟就开始吃2个姐姐的奶,睡觉也是睡中间,一手摸一个姐姐的胸睡,二姐其实是不愿意的,可是大姐姐特别愿意,二姐从小就是什么都听姐姐的,从来不敢违背姐姐的话,所以大姐姐觉得给弟弟吃自己的奶奶很高兴,就也要求二姐也这么做,所以她们就一直没有改变妈妈在的时候的生活模式,就是3个兄妹一起洗澡一起裸睡。

当我询问二姐(咨询者),大姐姐被弟弟吃奶奶或摸胸的时候,她是觉得很舒服还是说怕弟弟闹?

二姐回答:大家觉得很舒服,所以是大姐姐要求弟弟这么做的,而且大姐姐总是要求弟弟在她们2姐妹的阴部画画玩,睡觉的时候也总是喜欢让弟弟睡在自己赤裸的大腿之间,还老是让弟弟用手去抚摸自己的小妹妹,这样的生活状态已经维系了5年。

可就在昨天晚上,姐姐要求她跟她一起让弟弟抠破她们的处女膜,她本来是不愿意的,可是姐姐的话她不敢拒绝,所以最终还是让10岁的弟弟用手抠破了她们的处女膜,当时她觉得很疼,可是姐姐特别开心,兴奋,因为姐姐觉得很舒服。

当我询问到,弟弟为什么忽然想到要抠破她们的处女膜时?

毕竟10岁的孩子很少会想到这些吧!

她说:因为弟弟看到了处女膜这几个字的时候就很好奇,然后就跟大姐说想看看,然后大姐就让弟弟抠破我们的处女膜。

她心理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可是又说不清楚哪里不对劲,所以希望我可以告诉她到底哪里不对劲了?

现在大姐已经18岁了,读高三,明明大学就住校了。

二姐16岁了,读初三,明年高中也住校了。

我问她:你知道什么是乱伦吗?

她说:不知道啊。

我告诉她:有血缘关系特别近的亲人之间发生性关系就是乱伦,是道德不允许的,例如父女,母子,兄妹。

而且与年纪14周岁以下的人发生性关系,是犯罪行为。

首先:你要告诉你大姐,她的行为如果被人起诉,她是要坐大牢的,如果大姐有生理需求可以去淘宝买成人用品或者找男朋友,再不济自慰也可以解决,但不可以让自己的弟弟来满足自己的性欲,更不可以让你也一起参与这种犯罪行为,她的这种行为会毁掉你们三个人的未来的。

其次:你们要再买一张床回去,你跟大姐睡一张床,让弟弟一个人睡,中间用个帘子拉起来。

最后:你以后必须要学会决绝大姐一切的不合理要求,这个合理与否你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判断:就是你的内心是不是并不愿意这么做,然后把你跟姐姐处女膜被弟弟抠破这件事情,以及你们跟弟弟一直同洗澡同裸睡的事永远烂在肚子里,不要跟任何你们认识的人,特别是未来的男朋友说,这是对你的保护,你必须学会保护自己,当然更不能继续这种“畸形”的生活,这同样是对自己的保护。

同性恋=被歧视吗?

老师:你好。

我是一个女孩子,今年23岁,是一名同性恋,也有一个异地的女朋友,毕业后工作快一年,在单位老是有同事问我有没有男朋友,我说没有,他们就老是“热心”的要给我介绍男朋友,这让我在纠结的同时产生了严重的焦虑,我很想告诉他们,我有女朋友,可是我又很怕被同事知道了会歧视我,同性恋到底会不会被歧视啊?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解惑,非常感谢。

答:

首先,我们来看看你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你的:焦虑。

下面我们来看看你的焦虑形成的步骤是怎么样的?

毕业——工作——同事询问是否单身——否认(说谎了)——同事不断介绍对象——害怕被歧视——焦虑产生。

那你正确的做法是:如果你的内心还不够强大之前,例如还没想好出柜或未来的路,那你完全可以直接告诉他们,你有对象,男朋友在异地,感情很好,这其实是事实,只是改变了一下性别而已,那么后面的介绍对象自然就不存在了。

其次:要正确的了解:歧视。

你问:同性恋到底会不会被歧视?

我只想问你一句:不是同性恋就一定不会被歧视了吗?

答案肯定是:NO。

歧视本身就存在很多模式,例如你长得丑,长得矮,长得胖,残疾,贫穷,宗教,种族……等等。

也就是说:如果别人要歧视你,那么总能找到理由,而不仅仅你是不是同性恋,所以做你自己喜欢的事,爱你自己喜欢的人,“嫁”你自己想嫁的另一半就好,如果你太在意那些不相干的人怎么看你,那么你永远满足不了甲乙丙丁,其实你对别人来说根本不重要,那你又何必把他们的眼光放在心里呢?

做一个无愧于心的人,好好爱自己,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真正的分担你的痛苦,你只需要想清楚自己未来的路,然后开心心的爱自己那颗真心快乐的心。

有“性癖好”的人,就一定不会幸福吗?

来访者王先生,26岁,最近谈了一个女朋友,可这段感情让他感到很焦虑,不安,甚至产生了精神恍惚,来向我咨询,看有什么办法帮助他解决他的个人问题。

经过进一步了解得知,原来王先生个人有点性癖好,他是一个抖M(SM性虐),他对此一直非常自卑,觉得自己M的性癖好是一种变态,丢人的行为,生活里非常害怕被人知道了,致使有时候生活里的朋友开玩笑或聊到这个话题时,他都会极度的心虚加害怕。

王先生也谈过一个S前女友,后来分手了,现在他“好不容易”找了一个“正常”的女朋友,就想着能好好在一起,用一句话叫:是想结婚的哪一种。可是每次跟女友在一起爱爱的时候,就非常渴望能被女友调教,幻想着要是女朋友能接受自己的性癖好就好了,可是他不敢露出一点点端倪,只能强忍着做一个“正常人”,可王先生发现,随着压抑,他想被调教的欲望变得比之前更加强烈,直至到现在快精神恍惚了。

那下面我们就王先生的案例分析一下:

第一点:SM爱好者就一定会不幸福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NO

代表人物:李银河与王小波。

全世界都知道李银河跟王小波的爱情,也都知道他们是SM的忠实爱好者,李银河还曾经发言:SM才是真正的性爱,估计是想表达这种性爱的高级性吧,就像大家觉得柏拉图是精神恋爱里面最高级的一样。

就算王小波去世了,李银河照样找到了下一任SM的接任者,一样生活的非常幸福,事业,家庭一样都没受到她性癖好的影响啊,所以一个人的性癖好只要不影响到其他人,并且找到臭味相投的另一半,那就不叫变态,那叫:情趣。

第二点: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活?

首先需要试探性的调教女朋友,看看女朋友是否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自己的性爱好,使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般法都会慢慢被改变的。

第三点:如果,然后。

如果女友对此反应激烈,确实没可能调教成功,那只能换个女朋友了,因为性癖好这玩意,越是压抑越是渴望,那出轨或“嫖娼”是必然的,而这玩意时间久了,难免会被发现,到时候的后果会非常不可控,于其那样,何必当初。

新型心理疾病:做梦发财病

新型心理疾病:做梦发财病(我给取的名字)。

看到这么名字是不是有点懵逼?

以前我曾经写过一篇叫:ls奴的。中文名叫:失眠奴。

ls奴:就是指一群“有钱人”专门给失眠不睡觉的人发红包(往往红包都是很大的,几百几千的发),让他们赶紧睡觉,珍惜时间。

失眠奴:顾名思义失眠人的奴隶。

随着失眠奴的诞生后,让一群“幸运的失眠患者”尝到了甜头,也因为网络的传播,让很多失眠的人知道了有这群伟大的“天使”,然后那些失眠患者就更加疯狂的“装失眠”了,并且到处寻找这群天使,希望可以通过“做梦可以发家致富”,其中更多的甚至直接以骗钱为起点跟终点。

我今天为啥写这篇文章呢?

因为我最近实在接到很多这样的“做梦发财病”患者,我也希望能看到我这篇文章的ls奴,你们醒醒吧,你们的红包不会挽救到任何一个失眠患者的,只会让他们更加“痴迷”自己的失眠,而且还会滋生出很多骗子的。

最后再说一句:那些到处寻找LS奴的,不管你是不是打着想骗钱的目的,你们还是醒醒吧,好好上班去吧,你们没那个命的。

为什么你爱的人总是离开你?

(我们市里最帅的妞)

在爱情里,你是不是时常产生挫败的感觉?

明明我那么爱他,明明我为他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他还是要离开我?我到底哪里做的不够好了?

我接过的一个咨询,来访者是一个特别疼爱女朋友的人,他属于有100块钱,把101块都花在女朋友身上的人,可以说对女朋友是真的好的没话说,但是他们最后还是分手了,这又是他的初恋,分手对他打击特别大,所以他过来找我咨询,想知道他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经过详细的了解后得知,这个男生很缺乏安全感,不管对方在做什么,他总控制不住的会抱着一种:她可能没那么在意这段感情,她可能会离开我这样的想法去观察对方,然后自然而然的把对方的一举一动,跟自己的想法对号入座

于是就开始经常怀疑对方是不是不关心他,是不是不在乎他,想甩开他等等。然后自然而然的就会说一些不信任的话,就这样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也就产生了,时间久了对方觉得很累,感情在这个过程中也就不断的被消磨,当2个人在一起的痛苦大于离开的痛苦时,那么分开就是必然的结果,虽然这个男生也不是故意这样怀疑来怀疑去,但在这段关系中他就是没有安全感,这其实是与他童年经历有关。

(一个人的生活可以“简单”到什么程度?)

我们对待爱人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都是受童年与父母相处模式的影响。

我们与父母的相处模式,长大后就会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所以每个人的依恋风格都不是一样的。

比如本文中的咨询者,他就是焦虑,恐惧型依恋。

焦虑,恐惧型依恋模式,对待亲密关系的特征就是一方面渴望获得被别人依赖,重视,被别人关怀,但是另一面又会多疑且焦虑,总是担心遭到别人拒绝,很难相信别人,同时他们也不相信自己,因为本身不相信感情能够长久稳定,这样的怀疑之后就会表现出试探,容易处于敏感多疑的状态。

还有一种常见的依恋模式是:焦虑矛盾型依恋。

焦虑矛盾型依恋的人心中,他们也是很渴望别人的亲近的,害怕别人的离开,但当别人真的有亲近的行为时,他们又会表现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甚至容易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

例如冷暴力啊,乱发脾气啊,好像是在逼着对方离开,事后却又会后悔,这两种依恋模式都属于不安全的依恋类型,本质的问题都是出在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偏低,总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而这是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儿时),在与父母的相处过程中,他们已经无数次体验过这种不被爱的感受,仿佛已经刻在了他们的骨子里,所以有时候即便他们真的很想改变,很想维系好一段感情也很困难,不过,困难不代表不能,如果你本人也是属于不安全的依恋类型,我可以给你几点小建议。

第一点:你要正确分析评估自己的依恋类型。

当你意识到你的行为可能会伤害到你和恋人的关系时,先了解,正视问题所在,才会出现改变的契机,如果你不确定或无法评估自己的依恋类型,可以通过一些测评,当然也可以寻找专业的咨询师帮你分析。

你必须明白一点,你的不安来源于你自己,所以你需要先想一下,你的那些想法是否是合理的,如何能给自己安全感?

第二点​:制定规则​。

然后你可以跟你的恋人一起沟通,协商,和制定一些合理的规则。

比如什么事是对方一定不能做的,这是你的底线,什么话是一定不能说,发生矛盾之后最好要如何解决?

最后想说的是,不管遇到什么事又或有什么想法,不要自己一个人憋着,又或者自己武断的猜测后就做决定,这样只会让对方离你越来越远。

朋友圈里的你是真实的你吗?

(太有爱的有木有?)

朋友圈的你是真实的你吗?

明星人设崩塌都会引起网友们的一批吐槽,虽然我们心里也知道,大多数明星都是被签约公司包装成某种人设的,他们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其实只是为了迎合粉丝想看的样子,所以他们必须在公众面前扮演这样的角色,可是粉丝们往往忽略了名字自己真实的样子,自认是那就是明星的全部,所以一旦看到与认识不符的样子,就会“接受不了”一下子觉得他们原来也不是那么美好,粉丝就会感到自己是被欺骗了。

其实不仅仅明星有人设,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设的,只是我们的人设没有一个团队在背后运营,只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制定的。

(忍不住的自恋)

例如:明明是很沮丧的心情,可却偏偏在朋友圈发一些励志的,激励的心灵鸡汤类,让自己看上去积极又向上的样子。

例如:明明对伴侣很不满意,可在朋友圈发出了的照片确是岁月静好,宠爱着。

例如:为了社交需要,会在朋友圈发各种开朗又活泼,爱学习,在读书,生活无限好。可其实一个人的时候,明明觉得无限孤独,压抑,根本不愿意与人交流。

那为什么我们要给自己树立一个人设呢?

偏偏塑造一个与原本自己相反的样子呢?

这其实就是印象管理中的一种方式,在社会心理学中是这样解释印象管理的:

我们总是会试图管理和控制别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你会想让别人觉得你很外向,想让别人看到你是过得很好的,这都是因为你内心想给别人塑造一个积极真能量的印象。

例如:你刚进入一个新公司,这样的形象往往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喜欢,与新同事也能更快的建立友好关系,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自己有利的,同时也利于保护你自己,可以避免缺点的暴露,维护你的形象或自尊。

但如果过分的印象管理,也会有其负面影响。

(芭蕾舞)

经常有人来咨询心理问题,就是因为把自己包装的太严实,在外感觉像自己是戴着一个面具,有时候连他们自己也分不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了,时间久了,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崩溃,然后会出现在人际中与别人格格不入,感到很孤独。

所以,如果想要人际关系更顺畅,适当的印象管理是有必要的(毕竟大家对一个好的人设接受起来会更加容易),给自己制定一个较好的人设,也不一定都是不真诚的,当然,如果你伪装自己的动机不良,又或者长时间压抑自己,在每个人面前都无法表达真实的自己,那你就需要注意了,这种情况不仅不会促进你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反而还会把你与别人的关系越推越远,甚至还会让你找不到自我。

(带我一起去流浪吧)

这就好比一条河流从中间截断,水无法往下流,便一直堵在一个地方,水越积越多,终有爆发决堤的时候。

如果连你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你的情绪也将会越来越不可控,把自己蹦成了一根弦,也许别人只是轻轻一碰,你就断了。

如果你因人设的过多,过重,而影响了自己的生活,那么你最起码能找到其中那么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或渠道,能够在他面前放下所有的伪装,可以把所有的委屈,弱小,甚至是私密都清楚暴露出来,适当的放松一下自己,这或许也是心理咨询师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

当然了,当你在朋友圈看到别人发的美好的状态,也不要完全相信,盲目的增加自己的焦虑感,凡事专注于你自己的生活就好。

是什么影响了你对别人的印象?

生活里,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你会不会忽然在某一刻,觉得人的心理很复杂,并且很多变。

例如一开始你觉得这个人还不错的,慢慢的你便与她成为朋友,但某一天你们忽然发生了矛盾,你可能就感觉或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人,为什么他变了,又或者觉得他怎么是这样的一个人!!!

又或者你喜欢上一个明星,觉得她什么都是完美的,愿意购买他所代言的各种商品,哪怕你并不是你需要的,但是一旦不喜欢了,可能就会疑惑,自己以前为什么会那么迷恋他呢?

其实吧,这是因为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态度,与其同时也让别人对我们产生不同的印象,在过去的文章中,我们也介绍过一些人际关系中的相关效应,今天我们就再把其中两种效应放在一起来讲一次,那就是: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先:我们来说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简单来说:它指的就是我们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而这往往会决定你是否愿意和对方继续交往下去,如果我们第一眼就觉得这个人很友好,很适合相处,那你很可能很快就能和对方建立起关系。

但相反的,如果你们的第1次接触中,你就非常排斥,不想接近他,那以后通常你也不太愿意与对方有更多的接触了,虽然这样的第一印象并不一定准确,但它对我们的影响却非常牢固,而且很容易改变。

而近因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就是最近的原因对你产生的心理影响。

例如,你以前对一个人的印象是很好的,可是忽然对方做了某一件让你感到很受伤的事,这时候你就会很生气,绝对对方实在太过分了,对她的好感就会马上变低,这时候你不会想到她曾经对你有多好。

这2种效应中,首因效应一般会出现在陌生人身上,近因效应往往更多的出现在熟人身上,个性特点比较稳定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更开放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这两种效应表面上看似相反,一个看重的是第一印象,一个看重的是最后的印象,但是也让我们明白了一点,人们的第一印象和最新印象往往都是最牢固的。

把这一点运用到平时生活里的学习中,你是不是就理解了为什么我们在看书时,第1页和看的最后一页往往都是记得最清楚,对于中间讲的什么内容往往都很容易遗忘,所以考试前复习一定要多复习中间的内容,这样会对整门课程的内容记忆才会比较全面清楚。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应该尽量避免对一个人先入为主,可以多给彼此几次接触的机会,等了解更多信息之后,再去决定与对方相处的距离,是保持在见面打招呼,还是成为朋友。

如果彼此已经很熟悉了,这时候你突然觉得一个人变了,可以自我审视一下,是不是最近两个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让你有了近因效应,这时候要避免冲动的说出一些互相伤害的话,等情绪冷静下来后再去处理你们之间的矛盾。

了解了这两个效应的含义和差别,会有利于我们学会更全面,更理性的看待他人,同时你也可以对应这些效应作出一些改变,增进自己的人际关系。

很多时候在我们自己还没有察觉的时候,这些效应就已经在不经意间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