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会爱上“罪犯”

美女

前些天网上有这样一条令人震惊的新闻。

一个妻子长期被丈夫家暴,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被打到住进ICU病房,当地的妇联组织提出帮助她,提出给她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可这个妻子不仅原谅了她的丈夫对自己的伤害,还指责妇联的工作人员多管闲事,还说出他们夫妻很幸福,说其他人都不知道她丈夫的苦衷,听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她疯了?为什么这样还不离开这个男人?

搞笑、段子

可这里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样一个情景名叫: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这种情况看起来似乎很难以理解,但是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合理的部分,很多精神分析学派的专家们认为,当人质被罪犯劫持时,会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缓解焦虑,就会不自觉的形成一些防卫机制,此时在这种情况下:人质更多的是为了体现出合理化和反向作用的防卫机制。

大白话叫:人质已经处于很焦虑的状态,如果再持续增强自己的负面感受就很容易就承受不住,为了不让自己崩溃,那就只能通过让自己把情况往好的方面想,来合理化自己的遭遇。

比如说:人质此时可能会想,虽然罪犯限制了我的自由,但至少没有伤害自己,自己现在至少还活着的,也许罪犯也是好的呢,他们只是有什么不得已的情况才来抢劫的。

再换一个角度:从行为主义的角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个现象。

简单来说是这样:最初人质可能出现或不服从安排,罪犯通过打骂暴力等手段惩罚人质,让人质去服从自己,当人质顺从之后便撤消了惩罚的手段,如果人质这时候放弃了抵抗,变得很听话了,罪犯此时可能又会给予人质一些好处,而这些好处就很容易让人质产生好感。

通常当人们满足以下四种条件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第一种条件:这个人必须要真正的感受到施暴者威胁到了自己的生命或安全。

第二种条件:在危险发生的过程中,这个人接受过施暴者可能略施小恩的举动。

第三种条件:受害者在施暴的过程中得不到外界的讯息。

第四种条件:她坚信自己是不可能逃脱掉施暴者的。

现在我们回到最前面的那个家暴的例子,那位妻子长期生活在暴力的环境中,她的丈夫就是她的施暴者,但是她的丈夫并不一定时时刻刻都很可恶的,他可能偶尔也会对她很温情,例如道歉,哀求甚至下跪以及给她买各种东西等,但妻子其实也并不知道其它的家庭中,丈夫和妻子是如何相处的,也不觉得自己能够离开丈夫,当这些原因都具备时,悲剧也就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