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杀人狂”跟家庭环境的关系

前几天有条新闻震惊了全国,辽宁葫芦岛建昌县第二小学门前,一名男子故意驾驶奥迪车冲进人群,最终,导致五个孩子当场被撞死亡,19人受伤,现场的图片看得非常揪心,五个家庭就这么被毁了。

他之所以这么做,居然只是因为与妻子产生矛盾,想报复社会,虽然有知情网友爆料,据说这名男子平时性格内向,这件事情可能是因为情绪失控,但是在我看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情绪失控,而是已经上升到反社会人格的倾向了。

什么叫反社会人格的倾向?

简单来说,“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当自己生活不顺,心情不好的时候,容易受情感冲动的支配,做出害人害己的事情,而且反社会人格并不罕见,据统计,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发达国家的患病率高达4.3%,也就是说每一百个人里至少有四个反社会人格,你知道吗?

所有“心胸狭窄的人都是隐藏在身边的定时炸弹”,这句话概括出此类人最显著的特点,其实呢,除了心胸狭窄之外,反社会人格还有以下五个特征。

第一点:高度的攻击性。

反社会人格,大多含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

第二点:缺乏羞惭感。

即使他们做了伤害他人的行为,也不会感到羞愧和后悔。

第三点:没有计划。

单纯性的反社会行为,一般缺乏预谋,大多是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所驱使,缺乏计划性或者预谋。

第四点:社会适应不良。

他们不能从过往的经验中获得教益,对自己缺乏及自制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反社会人格患者,其实儿童时期就有所表现。

比如:撒谎,偷窃,斗殴,任性,逃学,离家出走,流浪和对一切权威的反抗行为,成年之后,他们继续不改,经常变换职业,工作表现差,常常旷工,不能很好的履行做父母的责任,对家庭不负责任,在外欠款不还,常常有违规犯法的行为。

30岁之后,大约有30%到40%的患者会有所缓解,但是他们依然很难与爱人,家属和朋友保持持久的,热切的,热诚的和尽责的关系。

为什么会形成反社会人格呢?

在目前能查到的资料中,这些人被提到最多的就是感情不顺,性格内向。

那么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父母对子女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使得个体幼年受到不当的家庭教育,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苛刻,实行打压式教育,孩子就会整天想着如何逃避父母的惩罚,而不会去努力进步改变,这必然导致自甘堕落,同时,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宠溺,总是极力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这样下去一旦孩子有需求,他们就会要求立即满足,如果不能满足孩子就会做出过激的行为。

例如今年9月份湖南衡阳那个因为父母早逝,导致性格偏激的人最终砍死人的故事,这个案例一样是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那么为了保护自己,在发现反社会人格之后,我们也应该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点:尽量不与他们接触和交往。

第二点:不得不交流的时候保持中立的观点,以免激怒对方。

第三点: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比如住址,避免对方报复。

这件悲剧的发生,让人感到非常悲痛,在事件当中,五个无辜的孩子只是一次简单的过马路就突遭横祸,从此与父母天人两隔,他们父母亲也许早就做好了计划,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计划永远停留在的那天中午12点,你说,造成悲剧的年轻人,如果只是因为夫妻矛盾,你自己不想活下去,还要找别人给你陪葬,就太阴毒了。

此刻我的脑子里一直浮现一句经典的话,当明天和意外同时出现,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在人生应激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大的时候,我想除了珍惜当下,我们更多可以做到的应该是随时保持的对周围世界的警惕,以及在极端情况下培养自我和家人应对危险的能力。

除此之外,给孩子温馨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教养,从大概率上减少反社会人格的发生,就是每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任重道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