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他们(她们)总是伤害自己?

割腕

情景型回忆

小曼:当小曼撩起自己的手臂时,数不清的刀疤就这么密密麻麻整齐的排列在她的手臂上,这是昨晚划的5刀,这是大前天割的了4刀……小妹妹自豪的向人介绍着这些疤痕背后的故事,有新鲜的伤口,也有旧时的回忆,她似乎在宣告,我已经这么勇敢了,请你们一定要记住我,这份自豪背后充满了无助和恐惧。

小陈:这是一位身材高大、容貌英俊的男生,他很努力很积极,成绩也很优秀,在学校社团里的负责人,给人的感觉就是阳光,乐观,积极向上,直到他将鲜血淋漓的照片发在朋友圈时,同学们才知道他内心原来是这么的孤独,他扬起嘴角说:当辅导员恐慌的给我打电话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原来还有人在乎我。

小鑫:当她站在学校六楼的窗台时,她想象着此刻她身体的重量摔在水泥地上,这是一种多么真实的感觉,她空虚的时候,无法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内心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疯狂的吸纳自己,她拼命的挣扎却不敢放弃自己,她拍下窗台的照片,特别渴望有人能记住她,可以拉她一把。

最终: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无论是家长、辅导员、心理医生、老师或者是同学,都紧张万分,形成了一道紧密的围墙,唯恐他们在伤害自己,他们的内心有一瞬间有踏实,甚至是喜悦,原来还有人会还在意我。

割腕

上面的这三个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不断的伤害自己,也许他们也不想,可是她们的行为却实实在在的伤害着自己,当一个人有自杀行为或者自我伤害的行为时,往往被判断为抑郁症,其实还有一种人群叫边缘性人格BPD,BPD与抑郁症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同样有着强烈的自残、自杀行为。

而自残就是这类人群的最大特征之一,抑郁症往往自杀的欲望更加强烈,但自残的并不是很多。

BPD人格中间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极端的行为是来自于对对方的不确定,所以他们往往对对方的表现有很大自我猜想,对方一个笑脸可能就将对方想象的特别好,可在对方的一次不理不睬下又可能将对方想得特别糟糕,往往就会有上一秒还满心雀跃,下一秒就恶语相向。

他们在与伴侣的相处中,经常会有一种被抛弃的危机感,这种被抛弃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被想象出来的,核心情绪和恐惧紧张,研究对方的各种行为,常见的就是讨好和毁灭行为。

例如:

跟踪伴侣:害怕对方会爱上别人。

太黏人:   一刻看不见伴侣就非常的紧张。

戏剧化:    通过各种方法来验证伴侣的忠心,甚至杜撰情节。

孤独感   就是独来独往,不相信他人是可靠的。

自残行为:让自己处在弱者或被伤害者的位置来平衡关系。

素描

这类人格的形成一般源自于小时候与父母的互动。

著名心理学家Ainsworth通过对母婴互动的观察发现,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主要来源于日常的母婴互动和沟通,创伤可能并不是唯一解释婴儿病理性症状的因素。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特洛尼克教授通过著名的“静脸实验”也发现,孩子的心理健康来源于对母亲情绪的可及性,母亲对于婴儿的情感需求不能及时有效的回应,对婴儿将是“灾难性”的。

孩子的创伤就是妈妈没有回应的静脸,一个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或者忙碌的母亲,往往塑造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无法从母亲的面部映射出自己的存在,他的自我形象就会受损。一系列的次级依恋策略就会被代偿,从而形成社会适应不良的症状,BPD患者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