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型人格障碍

癔症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期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癔症型人格特征。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也可能是本类型人格产生的原因之一。

中文名:癔症型人格障碍

别称:表演型人格或歇斯底里人格

原因:一般认为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

特点:心理发展严重滞后

简介

癔症型人格又称表演型人格或歇斯底里人格,其典型的特征表现为心理发育的不成熟性,特别是情感过程的不成熟性。具有这种人格的人的最大特点是做作、情绪表露过分,总希望引起他人注意。此类型人格障碍多见于女性,各种年龄层次都有,尤以中青年女性为常见,一般年龄都在25岁以下。

一般来讲,此类型患者的人格障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逐渐成熟而症状减轻。但这不能保证可以不治而愈,在应激状态下还有可能发生癔病症状。但这不能认为它可以不治而愈,因为患者常不能知觉到自己的真正感情是怎样的。而且青少年时期,不加以调节,其症状只会加重。因此,青少年朋友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学会情绪调节,在青少年时期就消除癔症型人格障碍。

癔症型人格障碍的表现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这类人常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称她们为“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她们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意。

2.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这类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带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性。她们常好幻想,把想象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3.情感易变化。这类人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绪炽热,但不深,因此他们情感变化无常,容易激情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应性的。由于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4.视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玩弄多种花招使我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诌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现上温暖、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5.高度的自我中心。这类人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一切时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不遗余力。

6.此外,此类患者还有性心理发育的不成熟,表现为性冷淡或性过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娇羞样的诱感勾引他人而不自觉。

癔症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一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将癔症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诊断标准定为,患者至少具有下述项目中的三项症状:

1.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3.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9一般来讲,此类型的人格障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逐渐成熟而症状减轻。但这不能保证可以不治而愈,在应激状态下还有可能发生癔病症状。

诊断标准二

●持续地寻求或要求安慰、赞同和表扬

●在外表或行为上有不适当的性挑逗

●对身体吸引力过份关注

●用不适当的夸张来表达情绪

●当自己不是他人注意的中心时,便感到很不舒服

●情绪变化很大且狭隘

●自我中心,追求当时的满足,对迟到的赞许和遇到的挫折无法忍受

●言语过份印象化,缺乏具体描述

(具备四项即可诊)

形成原因

1.遗传因素.癔症型人格障碍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即父母是癔症型人格,则其子女有一定遗传倾向,但对于这一点目前尚无定论

2.家庭婚恋因素

3.幼年时父母若过度溺爱、保护子女者,则易造成癔症型人格障碍。同时,从小家庭环境优越的孩子,依赖性和暗示性会比较重,因此也有癔症易感性;另外,婚姻恋爱多次受挫的年轻女性最易发此症,并以情感被动判断婚恋的好坏。

4.生理疾患因素.生理疾患引发的癔症型人格障碍的途径有三种:一是患有脑器质性病变或机械损伤;二是女性在痛经或月经紊乱或闭经时,因生理因素出现此症并随周期改变;三是一般人群在体虚生病不适时或能量消耗大、饥寒感时偶尔也发作。

5.教育学习因素.文化闭塞、迷信重的地区癔症型精神障碍发病率较高;此外,缺少正规教育及文盲者、学历虽高,但不注重主动学习、全程学习或终身学习者易感染此症。还有一种比较特殊,即所谓的“追星族”,这类易感人群不分学历高低,女性占多数。

6.社会职业因素.就业压力大或有职业倦怠的年轻女性最易患癔症型精神障碍。

癔症型精神障碍患者一般在面对急性的或强烈的人或物或事的暗示及刺激容易发作;二是患者童年时曾有精神紧张、恐惧不安或尴尬难堪的情境。

这六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癔症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产生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当我们了解了癔症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我们就可以更好的去寻找对策来解决这项问题,不让我们的心理健康受到癔症型人格障碍的影响!

癔症型人格障碍如何治疗

治疗方法

对此类型人格障碍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治疗:

1. 提高认识,帮助患者了解自己人格中的缺陷。只有正视自己,才能扬其长避其短,适应社会环境。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自我膨胀,放任自流,就会处处碰壁、导致病情发作。

2.情绪自我调整法。癔症型人格的情绪表达太过分,旁人常无法接受。所以具有此种人格的人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便是问目己的亲朋好友作一番调查,听听他们对这种情绪表达的看法。对他们提出的看法,千万不要反驳,要扪心自问,这些情绪表现哪些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对别人讨厌的要坚决予以改进,而别人喜欢的则在表现强度上力求适中,对无意识的表现,可将其写下来,放在醒目处,不时自我提醒。此外,还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今天的表现作一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过火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情绪表达上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3.升华法。前面讲过,癔症型人格患者有一定的艺术表演才能,我们不妨“将计就计”,让她们把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使患者原有的淤积能量到表演中去得到升华。事实上,许多艺术表演都有一定的夸张成份,为了使观众沉浸到剧情中去,演员必须用自己的表情、语言去打动他们。因此,癔症型人格的人投身于表演艺术是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需要提醒的是,癔症型人格障碍很可能是抑郁症等症状的前兆,因为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就是不能接受不完美的事物,所以出现癔症的同时,亦要当心抑郁症发作危险。

TFP有关BPO患者的心理病理学原理简单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1)早年的创伤体验造成患者们神经生化的改变,主要是神经递质系统的失调。从而使患者们容易激活攻击性和抑郁情绪,以及对某些刺激过度敏感。这些生物学改变铸造了患者们的气质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上,患者们与重要养育者的攻击性客体关系被内化,形成了BPO患者的自体和客体表象。

2)内化的攻击性灌注的客体关系决定了患者们前俄狄浦斯期的固着,并且主要使用分裂和投射认同等原始防御机制来保护好自体-客体不受到攻击性的损害,这样在心理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 了身份认同弥散的症状。

3)在此时此地的情景中,患者重复内化的病理性客体关系,从而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困难。特别是在和治疗师的移情关系中表现出来,通过治疗师对移情的处理,患者能够整合那些分裂或投射出去的心理成分,从而获得康复

恋父情结如何锁住了你的性魅力 2

“ 弗洛伊德 与孩子 ”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有两大动力,性与攻击,而这两大动力势必首先出现在孩子与亲人之间,因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小。也即,孩子势必会对自己的异性父母有情欲的动力,而对自己的同性父母有竞争的动力,但这两个动力都会引起孩子的很大羞愧,于是孩子只好将这种心理压抑到潜意识中。

弗洛伊德还发现,孩子是在3-5岁处于俄狄浦斯期,即男孩对母亲、女孩对父亲,有了情欲的指向。

如何过渡好这一敏感阶段呢?第一个前提是,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在3岁前与母亲有很好的关系。第二个前提是,父母相爱,父母又都爱孩子。这让孩子明白,不管父母多爱他,但他终究只是一个小宝宝,而非父母的配偶。最终,因为他爱自己的同性父母,所以可以认同同性父母。其表现即,孩子会越来越自

己的同性父母,并认为只有这样,他才适合找到异性父母那样的人。

但在中国家庭中,父亲普遍缺位,母亲与儿子关系过于亲密,这都导致了男性们的恋母情结的普遍存在。并且,更重要的是,母亲因与父亲缺乏情感,而将情欲指向自己的儿子,产生了严重的恋子倾向。母亲的恋子倾向,才是中国婆媳关系存在广泛问题的核心真相。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在俄狄浦斯情结的时候,这位孩子她的性能量处在第一次大爆炸的状态之下,而且孩子的性能量指向了自己异性父母的一方,作为女孩性能量指向父亲一方,这会对女孩产生很大的困扰,怎么化解这个阶段呢?

像刚才我的文字里头讲到,俄狄浦斯期3—6岁之间(也有一种说法在3—5岁之间),在这个阶段父母怎么帮孩子渡过这个阶段呢?大家知道,任何解决的办法都不是禁止。那么怎么样解决俄狄浦斯冲突的一个办法?

我们这样做一个设想,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一个三角关系,完美的解决俄狄浦斯情结的办法,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三角关系是一个很均衡的等边三角形,而且三条边,就是所谓带来的爱和能量非常的饱满,即三条边都非常强,三角形三条边都是同样的

长度,就意味着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父亲和女儿之间的爱,母亲和女儿之间的爱都是同等的。稍微有点不同的,父亲和母亲之间是完整的情和爱,父亲和女儿之间也有这样的情和爱,但是她不能真的实现和发生,即女孩真的成为爸爸的伴侣。同时女孩和妈妈之间又存在着一种强烈的竞争性关系,所以这是等边三角形都会出现的。简单的理解,等边三角形,每边带的都是爱,而且爱非常饱满浓烈,这就非常好的化解这个问题。

在等边三角形这么一种理想情形下,作为女儿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就是女儿会发现她的性能量可以非常充足地指向自己的父亲,这是被允许的。女儿可以和父亲非常的亲密,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羡慕,就是如果和父亲很缺这种密切的关系,当你们看到其他的父亲和自己的女儿有非常亲密的这种行为的时候,你们会非常非常的羡慕。

也就是说,女儿都是非常渴望和父亲有身体上的接触,拥抱,一定的亲吻,使情感非常饱满的表达。在等边三角形的影响之下,这是可以表达的,同时女孩会发现妈妈对她也不是禁止性的,妈妈甚至是接受、鼓励女儿和爸爸很亲近,这样以来女儿就会发现她的性能量指向父亲,不会构成对妈妈很大的伤害,这样她就能获得一种自由。当然我们也知道,妈妈和女儿之间也会存在着羡慕、嫉妒和恨,当女孩小的时候,女孩再迷人也不是一个女人,没办法有妈妈的那些功能,而且妈妈不仅是爸爸的性伴侣,而且妈妈是爸爸的生活伴侣。小女孩再迷人也不能解决具体生活上的难题,所以母亲和女儿之间存在这样的一种竞争关系。所以爱是最主要的,爱在这三角形中存在一种充足的部分,女儿就会感觉到她和妈妈的竞争性也是得到许可的,但是不管真正竞争,竞争都大不过爱。这种理想的状态下,女儿的性能量又得到表达,但是她又没有真正的实现,这样就会非常不一样。

那最终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呢?解决方式当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既然女孩对爸爸有性能量,解决方式不是真正去让它发生。会有这样一句话:满足但是不是实现。满足的意思是让女儿和爸爸有很亲密的联结、行为,包括身体上的接触,包括一定的亲吻,但是这仍然是一种有界限的亲密行为,在能量上是流动的,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无论怎么满足是不可能实现的,真的实现有两点:第一真正有乱伦的行为,这个以来通常会构成很可怕的局面,

第二,就算爸爸再爱女儿,女儿再爱爸爸,女儿感觉得到她既不是爸爸的性伴侣也不是爸爸的生活伴侣,妈妈才是爸爸身边那个人,而且一直活在爸爸身边。

而最终作为女儿也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精神分析的说法就是经典解决俄狄浦斯情结的方案是:女儿向妈妈认同。这是怎么发生的?因为女儿爱妈妈,又和妈妈竞争,不能让竞争真正得以实现,最后她会发现,她想得到爸爸这样一个男人,而同时又不伤害妈妈的做法是,她向妈妈认同,她成为妈妈一样的女人,这样就有一个逻辑存在:她想得到爸爸这样的男人,就要成为妈妈这样的女人。

但是我对这个经典的说法一直有点怀疑,因为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不自由的方式,在我自己的理解里,也有一些理论家提出来,其实解决俄狄浦斯情结的关键不是在3—5岁之间,而关键是在3岁之前。什么意思呢?就是3岁之前女儿和妈妈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关系,在这个非常好的关系女儿不仅可以呈现她很爱很好的一面,但同时她也可以和妈妈竞争,可以攻击她的妈妈,但是这个攻击又不会真的造成很大的伤害。她对妈妈可以说:我有时候恨死你了,恨得想要杀死你。但不等于女儿真的可以,虽然是3岁的孩子,但真的可以拿刀子去攻击她的妈妈。

总之在3岁前,女儿获得这么一种感觉:她既可以表达好的一部分,和妈妈很亲密的方式,同时她也可以表达跟妈妈不好的一部分,她可以跟妈妈有竞争有敌意。甚至竞争和敌意会让她和妈妈的关系变得更加真实,变得更加亲密。

在这样一种基础之下,等过渡到3岁到6岁之间俄狄浦斯情结期的时候,女儿就会很自如地发现她可以把她的性能量指向父亲,而且同时她和妈妈仍然保留着爱,另外虽然她可以跟妈妈有竞争敌意的部分,甚至她会想到让妈妈去死,但这些都可以被接纳的被许可的。

忧郁症的症状

忧郁症,一个让人熟悉又惧怕的疾病。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像以前一样对忧郁症表现出恐惧与未知。很多人因为不了解什么是抑郁症所以胡乱的对号入座觉得自己或者他人就是抑郁症。这样是非常危险不好的行为。下面我们来具体聊一下忧郁症的症状到底是什么:
1.情绪状态:忧郁症的情绪顾名思义就是出于一种忧郁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兴趣的丧失对事物和人都会失去原有的兴趣很难有愉悦感。会有精力的大幅度减退会觉得无力,很强的疲乏感。同时患者会很明显的有自卑自责的想法,也会觉得自己的思考能力下降。

      2.生理状态:在生理上会表现为失眠,食欲性欲减退和运动的迟滞。失眠是一种痛苦的睡眠障碍,夜晚夜深人静时患者的负面更是会像潮水一般涌出来,可谓是非常的危险。另外患者会有吃不下饭和性能力减退的问题。这里我们要特别提醒关于运动迟滞的问题,患者会有明显的动作缓慢有气无力,但是也会可能有激越的产生。激越对于忧郁症来说食欲严重的标志。可能是严重的忧郁症问题。
3.自杀:自杀的念头和行为是忧郁症中最危险的部分,患者可能会有想要自杀或者毁灭外物的想法和行为这些需要重点关注。
4.时间:一般上述的情况持续两周就需要进行鉴定,基本上可以判定为忧郁症。

      只要我们了解认识什么是忧郁症,再通过科学的方法,忧郁症同样是可以治愈的。不过面对忧郁症我们首先要坚定信心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它。最终战胜它,忧郁症会毁灭人和家庭。但是这个恶魔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可以打败!

如何陪伴“抑郁症”的家人或朋友

(一)识别危机状态
前面说过,抑郁症会大大增加人的自杀风险。而曾经有一个调查说过,在自杀完成的人群中,只有极个别的人是冲动自杀。而几乎所有自杀完成的人,都有过深思熟虑,而在自杀之前,都有过这样或者那样的求救信号。
只是我们作为他们身边的人,无论是恐惧、慌张、或甚至是善意,错失了救助的良机。
所以,当一个人告诉你,说他觉得生命无趣,觉得死亡是种选择的时候。请你一定,停下来,认真地去询问他的感受,询问他是否有自杀的计划。不答应替他保密,24小时监护,寻求专业机构(自杀危机干预中心附相关机构联系方式在文章最后、医院、警察局)的救助。
倘若你去倾听,去提问,去讨论死亡,无论你是否真的改变他们的意图,他们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他们内心的声音,伤痛,是被人听到了的。而你的“不保密”(明确告知你会和帮助他和专业的危机干预机构、重要他人取得联系),也对于他们来说,敞开了一条和外界联结的可能性。
你的关注,和承认他的绝望,这不一定足够,但是能够带来希望。

(二)做个温暖的朋友
我讲了这么多理论。大家也都听累了。休息休息,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很晚才回家,妈妈问他做什么去了。他说他今天去安慰了隔壁家刚刚丧偶的老爷爷。妈妈很惊讶,问他,你是怎么安慰爷爷的?因为即便妈妈作为一个成人,也觉得老爷爷的丧失太沉重,不知该如何安慰。
小男孩说:“我骑车路过老爷爷家,看见他自己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哭,我于是把车子放在一边,爬上老爷爷膝盖,跟他一起哭”。
这个小男孩是个天生的治疗师。其实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只是我们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学习到这样那样的道理,有了这样那样样的价值观。我们每每要感受情绪的时候,大脑便跳出来,指手画脚:说你这样想是不对的,你那样想是消极的,你看你拥有这么多东西,你看你有那么多人关心你。你不该再难过了。
于是我们就生生给别人/自己,加之一条罪名,你不该难过这么久,你该快快好起来。
而小男孩做的,是特别天然的“Empathy/共情”:我懂得你难过,而不指手画脚;我陪你哭,而不急于让你变成我所期望的样子。
而“Empathy/共情”(也作同理心)这个概念,是所有心理咨询师在长成的过程里面,要经受大量、大量的训练,才慢慢能够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
我最喜欢的,关于共情的描述是:你从TA的眼睛里面,去看TA的世界。
我在做学生的时候,看岳晓东老师的《登天的感觉》,自序里面写了大概这样的话:说,年轻的时候觉得理解一个人是多么容易一件事情,而做咨询越久,越发现,一个人去理解另外一个人,是多么、多么困难的事情。就好像登天的感觉。
后来我也开始经受共情的训练,开始尝试去理解我的来访者。我愈发感受,“理解”之不可能。因为你就是没有经历过TA的经历,没有感受过TA的感受。无论你如何用力,另一个灵魂之处,你终是无法到达。
可是我们能尽力地去共情的目的,并非去完成这个不可为之事。我们与他人共情所带来的陪伴,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去理解他自己。
朋友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是1970年左右的时候,个人电脑还没有出现。有程序员根据人本主义治疗流派的理论,做了一个程序,叫Eliza。这有点像现在的Siri。
这个程序能够跟你对话。TA说话的方式,是提一些很概括的问题,或是将你说的话,重新组织一下,重复给你听。
比如你说,我今天很难过。Eliza就回复说,噢,今天你很难过。
你说,我不喜欢吃巧克力,它让我发胖!Eliza就回复说,巧克力会让你发胖,你不喜欢。
看起来都是些正确的废话,却有着出乎意料的作用。
实验者让一些人来使用这个程序,收集反馈。有趣的是,绝大多数人坚信,这台冰冷电脑后面一定坐着一个,这个世界上最理解他的人。
所以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能小小放下我们内心的评判、价值观,仅仅用些小的方式,给对方陪伴。这就足以让对方感觉温暖,找到自己力量了。

所以,回来我们的主题。
1)当你身边的朋友心情不好的时候,请你:
*理解TA的感受,承认TA的痛苦
*不“期望”TA按照我们的方式和速度快快好起来
*帮助和鼓励TA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我们特别擅于给朋友打些鸡血,说,你看你拥有这些拥有那些,你还有这么多好的东东,不要难过了;说其实这不过是小事一桩,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睡一觉明天就好了。
抑郁症的来访者往往本身很聪明,又擅于假装自己“很好、没问题”。在生病的状态下,盲目的乐观鼓励,只能让他们雪上加霜。相比“打鸡血撒阳光”式的开导,他们更需要身边的人来承认他们的困境,关注他们的内心苦痛。
若你真的希望TA好起来,请你,帮助TA来表达TA真实的感受。
2)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做自己温暖的朋友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当自己脆弱无助抑郁的时候,身边有一个“小男孩”,不评判不期望地陪我们哭。不幸的是,我们并不能要求身边的朋友个个都变成“小男孩”。
可是,有幸的是,即便我们可能没有这个“小男孩”,但是我们都有我们自己。
我们学了这么多如何爱别人的方式,我们亦可以,像爱别人一样,来疼爱自己。

当我们自己抑郁的时候:
*寻求好的支持(信任的朋友家人)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做一些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
*必要的时候寻求专业的帮助
很久之前,我在一个工作坊上听到过一个女孩子分享的“333”。每天散步30分钟,每天晒太阳30分钟,每天三顿饭和人一起吃,能够有效地改善自己心情。
结束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相互之间还手写书信。每次信的开头都说,最近好吗?信的结尾都说,祝你快乐!人们都有单纯的愿望,祝你天天开心。可是越长大,越觉得这分明是种奢侈。没有谁的生活是一成不变的开心,没有谁的生活是一成不变的顺利。
“当痛苦敲你家门的时候,你告诉他这里没有他的位子,他会回应你,不用担心,因为他自备了板凳。”(奇诺瓦.阿切比,《箭神》1967,p84)
幸运的是,尽管我们无法改变痛苦,却可以增强爱自己的能力。我们学了这样多如何去温暖他人,关爱别人。请你像关爱别人一样,来疼爱你自己。

 

恋父情结如何锁住了你的性魅力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关于恋父情结对女性的性。我这在方面有有一些考虑,博客文章的朋友会发现,我很少讲到恋父恋母情结。

为什么呢?因为恋父恋母情结是非常敏感的话题,现在中国所谓弗洛伊德的理论流传很广了,但是具体来讲,估计大家还是有些受不了,我现在也试一试。以后的我们的文字传出去以后,也许会有很多攻击性的言论,我希望大家碰到攻击性的语言的话,如果大家做得到的话,请大家就给我一个维护工作吧。

我们直接讲恋父情结,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女儿想和妈妈竞争爸爸,这句话仍然不够直接,最直接的表达是这样:女儿的性能量指向父亲。而对于妈妈是有敌意性的能量,这是妈妈跟去竞争。但是我想说即便如此这仍然不够直接,我刚刚结束了北京的一个课程,专门讲恋父情结的,但是等课结束以后,还有一个女士问我武老师:什么是恋父情结。我当时觉得很震惊,因为我觉得我在课上已经讲得非常非常清楚,后来发现还必须还要讲得更清楚一点,或者简单来讲:女性的性能量指向了父亲,她的竞争性指向了母亲,所以相当于作为一个女人想她最原始的三角关系的能量,就是想和妈妈竞争爸爸这样一个男人。

我不知道大家听到这个会有什么反应,但我们可以想像,如果我们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很多人可能会非常震惊,虽然你们早就听过什么俄狄浦斯情结,恋父恋母情结,但是非常非常直接的说,所谓的女孩的恋父情结其实就是女孩想和妈妈竞争爸爸这个男人,而且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直接的情欲上的竞争。

“ 俄狄浦斯 情结 ”

俄狄浦斯情结,也即恋父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创办的精神分析学派最著名的专业术语。

弗洛伊德40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之后一年,他陷入了可怕的内疚中,通过对自己进行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发现,他对自己的母亲有情欲,而对自己的父亲有弑父的动力,但这两种都不被允许的心理活动只能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父亲死后,他之所以内疚,是因潜意识中,他觉得父亲是被他杀死的。

弗洛伊德认识到自己的恋母弑父情结后,随即理解了被称为古希腊三大悲剧之一的《俄狄浦斯王》在说什么。

俄狄浦斯是一个国王的儿子,一出生即被预言将杀父娶母,他的父亲委托一牧人将俄狄浦斯处死,但牧人不忍,将俄狄浦斯送人。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在不知情下,于一次冲突中将父亲杀死。后来,又因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迷,成为忒拜国国王,并在不知情的情形下娶生母为妻。随后,引发大瘟疫。最终,在得知真情后,

俄狄浦斯的母亲自杀,而俄狄浦斯将自己双眼刺瞎,以流浪为生。

弗洛伊德结合自己的认识认为,《俄狄浦斯王》的悲剧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恋母弑父情结,是人类文明中极为普遍的存在。著名的凯撒大帝,即曾梦见与自己的母亲发生性关系,他大为震惊,为自己的占梦师是怎么回事,占梦师回答说,有此梦的男子,可以统治世界。

任何一位用勇气直面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弗洛伊德一样的伟大人物,但事实是,直到弗洛伊德,人类才承认这一心理现象的普遍存在。

同性恋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

同性恋产生原因

 

遗传因素

常听到一句话叫:人,生来就是双性恋。在孩子的世界里是没有性别意识的。随着年纪的增长和大人的引导下慢慢有了性别的认识和意义的区分。但为什么依旧有一部分人成为了同性恋?

这是因为人体本身携带有同性恋基因的个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易于发展成同性恋细胞。有一部分同性恋从第一次青春懵懂时便被同性无可救药的吸引了。这就说明,同性恋的性取向是遗传基因所产生的结果。而基因这玩意……很多时候你还真拿它毫无办法,顺着它的心意“大家”都好过,对着干……遭罪的只能是你。

当然如果这是个“坏”基因,那该抗争的时候还是必须抗争到底的。不爽了自己也只能怪咱命不好了。

家庭氛围与同性恋的关联

90%以上的同性恋生活在家庭关系复杂,父母争吵不断的家庭环境里。上面说过了,同性恋的基因也是需要一定适宜条件,而此时的家庭环境便是同性恋基因最肥沃的土壤。

LES(女同性恋)里面的T(老百姓的通俗叫法:男性角色扮演者。此处友情科普一下:T又分娘T(一般留有长发或者打扮女性化的T)跟爷T(一般短发打扮比较中性或男性化的T),爷T大多数属于纯同性恋,无法接受与男性有身体接触,因此选择不婚或出柜者居多。一般都是处于家庭中父亲比较强势经常殴打或辱骂母亲或有出轨行为等,让其从小就有排斥男性暴力和要保护女性弱者的保护者心理。T的特征一般表现为:打扮偏男性化,对自身身材的要求比较高,非常注重穿着打扮时刻让自己保持吸引力,性生活方面比较主动强势,比较有责任心跟担当,包容心强,经济上付出更多等等。更接近生活里男人在婚姻里的样子。

 

LES(女同性恋)里面的P(老百姓的通俗叫法:女性角色扮演者。此处友情科普一下:P一般留有长发打扮偏女性化)p大多数属于双性恋,因此选择结婚生子的居多。一般都是处于家庭中母亲比较强势经常辱骂父亲或辱骂全家等,让其有排斥“男女组成的家庭”的生活模式。而更容易被温柔的女性所吸引。P的特征一般表现为:打扮偏女性化,爱臭美,性生活方面比较被动,比较矫情跟作以及小心眼,你问为啥这么作啊?被贯的呗,同性恋对伴侣的宠爱要远远超越于异性恋,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原来不是同性恋的也会被扳弯,致使后面一样结婚生子也将终身无法戒除继续寻找同性为情人关系。随时随地需要对方的关心跟宠爱,包容心比较差,经济上付出较少等等。更接近生活里女人在婚姻里的样子。

G(男同性恋)里面的1(老百姓的通俗叫法:男性角色扮演)此处友情科普一下:1就是床上啪啪啪的时候光啪别人不给别人啪的大强攻……哎呀呀呀^o^好黄好暴力……嘘,别问我更劲爆的内容了,我也没在现场看呀)这种的心理形成接近于LES里面的T。1的特征一般表现为:打扮偏阳刚之气,对自身身材的要求比较高,非常注重穿着打扮时刻让自己保持吸引力,性生活方面比较主动强势,比较有责任心跟担当,包容心更强,经济上付出更多等等。更接近生活里男人在婚姻里的样子。

G(男同性恋)里面的0(老百姓的通俗叫法:女性角色扮演者。此处友情科普一下:0就是床上啪啪啪的时候光被别人啪而不啪别人的小受……哎呀呀呀^o^好黄好骚情啊……)这种的心理形成接近于LES里面的P。0的特征一般表现为:说话动作偏柔和,对自身身材的要求比较高,非常注重穿着打扮时刻让自己保持吸引力,性生活方面比较被动,比较矫情跟作,和圈子里的人在一起时表现的很娘,喜欢称呼自己为姐姐妹妹。随时随地需要对方的关心跟宠爱,包容心比较差,经济上付出较少等等。更接近生活里女人在婚姻里的样子。

G和LES里面还有一种1.5和H的,顾名思义就是通吃。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3 生物本能

人类性行为是多元化的,本能的宣泄和外界的刺激所产生的渴求,是人性正常的需求。在缺乏异性的环境中,如军队、监狱等,同性间的性爱是一种满足性欲的取代行为。

4 感情创伤

很多同性恋都在过往的感情生活里遇到了很重感情创伤,在受伤期间受到同性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的同时加上追求,便很容易迷恋上这种照顾和温暖的生活感受而成为一个双性恋或同性恋。

遗传因素

抉择机构的调查显示,来到抉择机构接受辅导的人员当中,有大约77%的男性及67%的女性在十二岁之前就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性侵犯。我们相信这与同性恋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

关系

同性恋群体与心理咨询师之间的关系

同性恋爱的感情纠结

1

同性恋者同异性恋者一样,也会在恋爱中产生矛盾、摩擦,也会有背叛和分手,并且同性恋者间的情变更加频繁。此外还有一些同性恋者因为爱上直人而痛苦不堪。

这些愤怒的、悲伤的、无望的感情,郁积久了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无疑会给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而同性恋心理咨询可以帮助疏导解决这些问题。

对自我认同的茫然

2

心理专家表示,对自我认知的迷茫和困惑,是同性恋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一类。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得求助者往往要背负巨大的精神负担,这可以通过同性恋心理咨询进行改善。

例如,有些求助者虽然有喜欢同性的经历,甚至有过性接触,但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还有些求助者虽然不可抑制的喜欢同性,却又坚决地自我否定。

同性恋的父母心理调适

3

大多数父母在知道自己的子女是同性恋时,第一时间会出现不相信,恐慌,愤怒,烦躁,失眠等一系列情绪波动。

这些愤怒的、悲伤的、烦躁的、焦虑的、失眠等问题。郁积久了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无疑会给同性恋者的父母心理健康造成损害。而同性恋心理咨询可以帮助疏导解决这些问题。

 

误解

由于目前出现一个特别奇怪的社会现象,就是大家对女同性恋的接受程度远超越了男同性恋。不知道是不是岛国大片的功劳!让很多人对女同性恋有着唯美的联想。因此女同性恋选择不婚跟出柜的有很多,但男同性恋的不婚跟出柜现象就极少了,大多数都会选择婚姻,也因此伤害了很多叫:同妻的可怜女人。当然还有很多同样可怜的叫:同妻的可怜男人。

对于不同的人,如果可以给予更多的尊重,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